纪赟:新发现《心经》与中印的文化反哺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曾因发现并整理了沉埋近两千年的梵语本龙树《中论颂》而震动学界的北京大学南亚系叶少勇教授,在9月10日私信告之,他们的团队在北京房山石经(编号第8洞770)中,发现了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镌刻的《般若心经》,碑文上尚刻有“玄奘奉诏译”的字样。9月24日在北京云居寺,这个研究团队又举行了房山石经《心经》刊刻研究成果发布会,《联合早报》26日也做了报道。


此发现之意义在于,过去对玄奘是否真的翻译了《心经》,以及此经梵本是印度本有的,还是中国人甚至玄奘自己所造出来的,都异见纷陈。此一新版本不仅学界以前从未留心,且其刊刻是在玄奘生前,这就极具学术分量。叶教授当时就约我为海德堡研究院中国佛教石经项目组写一篇专文,但一时分身乏术,故借此稍加介绍。


《心经》可以说是目前整个汉传佛教之中最为流行的一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近两百种各语种的版本。过去《心经》译者并非是问题,因在古经录之中有玄奘翻译《心经》的详细记载。真正在欧美学界投下一枚深水炸弹的,是现柏克利加州大学的那体慧(Jan Nattier)教授。她在1992年发表了著名长文《心经:一部中国的伪经?》(那体慧教授的著作集包括此文我已译为汉语,不日即将出版)。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