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克恩:回归价值教育的传统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近来,新加坡政教界呼吁学生在选择终身事业时,应当以追求自身志向为主要考量,而不要盲目追求金钱报酬。“志向”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向,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生追求,不只是物质上的,也包含精神上的。“志向”也不仅是个人的,它也包含对社会、对国家的理想与胸怀,是一种具使命感的追求。一个人的志向是受着他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文化影响的,其中有着现实的考量,也有着理想的规划。


一个人要立下志向,首要条件是须要有探索自身存在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自由、勇气与坚持,其培养又有赖于适宜的环境空间与思维空间。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的思维不受太多外在因素束缚时,他才有思考的自由、突破常规的勇气,以及追求理想的坚持。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新加坡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这样的空间去自由发挥想象与积极探索、追求。


自上个世纪末,新加坡教育界就在探讨教育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主要为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而寻求新的教育思维。但多年下来,除了看到教育路径(education pathways)在形式上的多元与开放,那种成绩优先、标准化、技术化以及数据化操作的思维定式,似乎没太大本质上的“转移”。试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底下的学生,要如何摆脱金钱挂帅的思维,而任其“志向”主导未来选择?他们又按照什么标准,为自己立下“志向”?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