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盈:远离家暴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你在家里坐着,突然从某个方向传来断断续续的敲打声,你皱了皱眉头,心想“又来了”。你知道接下来会传来男人的骂声、女人的叫声、然后是小孩的哭声,偶尔还夹杂着玻璃碎满地的“铿锵”。

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近期调查,大约四成人不会举报家暴事件,因为他们认为家暴属于私事,担心举报行为会破坏他人的家庭。不过,在暴力不断地肆虐下,破镜真的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圆吗?

某些人说可以。鼻青脸肿的受害者可能这样说服自己说:“他其实对我很好,如果他没有喝酒、没有输钱……”施暴者的亲人朋友可能会说:“他以前人品很好,受了些挫折后才开始改变……”其他不相关但知道详情的人可能会说:“这种事经常发生,但没有办法阻止他……”

这种经常发生但又无法阻止的暴力行为有多恐怖?留意过去几周的本地社会新闻,有些人物的行为举止,超出正常人可理解的范围。例如:一名男子被指在路上施暴,他把妻子和孩子赶下车后,再冲向他们。两名目击者说,当他们前往查看时,却发现男子将妻子按压在墙上,妻子当时在痛哭,男子还骂旁人多管闲事。

接二连三的暴力宣泄,施加在关系最紧密的家人身上,施暴者完全不在乎旁观者侧目,对于别人的插手和施援破口大骂。到底哪里出了差错?

社会谴责暴力行为、抗议不公。多数人与施暴者站在对立的两面,却不了解施暴者所想的,跟我们永远接不上线。施暴者并不认为他的暴行是错误的,甚至可能认为他的行为是建立在“道德”的高度上。

举例来说,当他觉得家人“做错事”,想要给对方一点“教训”,他才会“知错能改”,最常见的就是体罚孩子。华人社会很多虎妈狼爸,都以“我是为他好”为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体罚让孩子听话。这逻辑相信与华人社会的“传统观念”有关。假设施暴者认为自己是对的,则某些“暴行”在他眼里就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为了提高公众对家暴的意识,PAVE防止家庭暴力中心计划通过歌台等管道,用轻松的方式更全面地传达防家暴信息。此外,本地也推行为期三年的“打破沉默,阻止家暴”运动,鼓励公众举报家暴,协助受害者。

既然受害者并非求助无门,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愿意求援?

受害者在受伤后第一个反应是愤怒,但惊魂甫定后,多数会选择原谅和接纳施暴者。有时候,受害者甚至会生出羞愧感,自责地认为自己有错在先,没有做好本分,才会招来恶劣的对待。不过,原谅不会赶走暴力,一个正常人也不会在一夕之间大彻大悟,每当生活摩擦和冲突加剧时,悲剧又会重演。

援助易得,心理障碍难破。受害者须学会“知己知彼”,即知道自己的忍让等于放宽底线,情况永远不会缓解;知道施暴者通常缺乏站在他人立场、体会他人痛苦的能力,基于“你无法向一个人要求他所没有的东西”,则受害者不能奢望施暴者存有同理心,会“手下留情”。

要终结暴力,最简单、最快的方式就是远离。既然无法改变施暴者的态度,受害者就要鼓起勇气挣脱枷锁,而知情人士需去掉“破坏别人家庭”的错误想法,你或许是受害者绝望之前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cgchoo@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