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美琳:原地养老和社区护理服务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要做到原地养老,必须能将整个社区优化成更亲乐龄、护乐龄的环境。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难逃身边亲友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不变定律。最近与几年没见的朋友聚餐时,听她红着眼眶说着90岁高龄母亲患上失智症后的生活情况,心里一阵难过。

伤感的是,以前常常接触的这位奶奶活泼又开朗,如今却因为这个疾病失去自理能力,记忆力已全然消退得连女儿也认不得。朋友说,母亲情绪波动时还会发脾气大吵大闹和弄伤自己,甚至出现被害妄想症状,一家人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素质受了不小的影响。

更是心疼放掉工作全职照顾母亲的朋友,旁人很难体会作为看护者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为能否照顾好亲人而感到焦虑不安的心情起伏,或者担心亲人病发时无法应对的心力交瘁,无时无刻承受着精神压力和煎熬。

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预示着我们周围将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心理卫生学院一项调查显示,每10名60岁以上国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患上失智症。到了2035年,本地估计会有超过10万名失智症患者,比目前多一倍。

对于家中老人,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记忆力不好、经常搞不清楚状况是正常的现象,忽略了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进而延误就医。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有调查显示,本地失智症有年轻化的现象,过去五年的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所谓年轻患者,指的是还没有65岁就患上失智症的人,本地脑神经内科医生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估计我国约有四万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年轻患者可能多达10%,即3000人至4000人。

年长患者的典型征兆之一是持续出现健忘现象、尤其不断重复询问相同问题,但年轻患者则是面对表达能力减退、发音不准、爱吃甜食,甚至无法克制情绪和行为等问题,有些还会连带性格也突然完全转变。

专家都说乐龄善用时间和享受生活,同时保持身心活跃能预防失智,但现在的城市人从开始求学、踏入社会工作甚至到退休前,都避不开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和竞争环境,在长年积累的无形压力下,谁也没敢打包票迈入乐龄前,各种老年慢性或脑退化疾病不会提早找上门。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老年失智症还是其他可引发更严重病症的慢性疾病,人们对这些病症的认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能够做到积极预防并维持健康体魄是最理想,必要时也能让患病的家人或朋友及早就医,减缓病情恶化的速度,降低生命缩短的风险。

亲人患病,怎么会不让家庭成员忧心,安排让他们在家里休养的同时,又担心自己无法应对病发时的状况,力不从心时,更是希望能找到负担得起的专业社区护理服务照顾老人家。

本地的家庭人口结构越来越小,年长者的社区护理需求未来肯定更大,完善硬体设施的计划必然也需要照顾到这一点。

卫生部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整个医疗服务的重心,从现在急诊医院转向社区,近年来也已极力改善居家和社区的护理服务,同时通过增加受惠人数、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人力资源,以及提供更负担得起的护理服务这些层面,进一步推进原地养老的老龄护理概念。

社区护理当然不仅是增建医疗设施而已,对病患来说,能在熟悉的环境与有共同沟通语言的人相处,是让他们快乐老去的关键要素;而照顾患病老人考验的是看护者的耐心和爱心,无论是专业护理人员还是照顾病患的家庭成员,适当的心理建设和社区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要做到原地养老,社区必须能够相互扶持,把心件工程也打造起来,提供和鼓励人们参与支援及志愿服务,将整个社区优化成更亲乐龄、护乐龄的友善生活环境,让有需要者老有所依。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cheowml@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