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当圣诞被恐怖笼罩

字体大小:

舒不知

2005年,人生第一个白色圣诞。在德国小城的圣诞市集上,看着人们幸福的脸庞,孩子灿烂的笑容,当一口热饮酒(Gluehwein)喝下,心都融化了。

或许也是因为那段记忆太美好,几天前得知柏林发生卡车冲撞圣诞市集,不禁想到多少温馨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倍感痛心。

更令人痛心的是,德国是率先接纳难民的国家,但悲剧却随之而来。先是7月遭受连串袭击;10月,一名欧盟官员的19岁女儿在德国惨遭奸杀,父女二人都关心难民议题,还时常到难民中心帮忙。这些事件中的嫌犯都是难民。

去年,当德国对难民展示欢迎时,欧洲他国基本都认为德国疯了。而今,善举似乎真的招来恶报,令人唏嘘。

虽然德国的难民政策不完全是利他主义,政府也希望难民能够缓解德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总体来讲,是从善念出发的。如果没有一定数目的德国人对难民怀有包容和开放心态,接纳难民的政策即便有再多的实用主义去包裹,也无法在一个民主制度相当完善的国家施行。

总理默克尔的政策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德国人的反建制情绪再次爆发,抨击政府引狼入室。别说是原本就反移民者,就连起初是同情且欢迎难民的德国百姓中,多少也会有人因为连续的恐袭而180度逆转态度。

将恐怖事件和难民画上等号,是错误、狭隘且粗鄙的。但这当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当恶不讲道理,善,的确需要勇气。那勇气究竟要有多大,可能连当事人伸出善意之手时,都未必知晓。当付出的真心换来无法承受的痛苦,又有多少人能够永保初心?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难免期待回报,希望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儿时都听过东郭先生与狼,寓言告诉我们,人不能滥施仁慈,如果善举一次次换来对方的恶意,就不应怜惜。

但也有人文经典让我们被毫无条件的宽恕与包容所震撼。《悲惨世界》中,穷苦农民冉阿让露宿街头,幸亏遇到主教收留他过夜,而他却偷走主教的银器。当他被警察捉捕后,主教却说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博爱感化了冉阿让,也让他从此洗心革面。

粗浅了解难民处境的人,相信都会心生同情,希望德国能够坚定接纳难民的政策。然而,对于亚洲的我们,欧洲正在经历的难民潮是遥远的。作为旁观者,为德国开放政策叫好,是不需要对后果负责的。主教可以坚定地一心挽救流浪者,但那是个人面对个人;涉及移民这样庞大的课题,群体和群体之间,接纳的前提是什么,底线在哪里,很难清楚划定。

面对巨大压力,默克尔承诺把无法满足难民条件的移民驱逐出境,但作为一国之首,她对待移民的态度相信不会,也不应该出现U转。

圣诞市集袭击案的嫌凶,早被列为潜在危险分子,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监视,最终作案得逞。德国需要改变的不是开放的心态,而是这当中的保安举措,避免疏漏。

在当今这样一个连圣诞都被恐怖笼罩的世界,善不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谨慎。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展现出集体道德时,也要尽可能确保没有无辜的个体要为大善而牺牲。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部内容副主任 shuy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