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阅读的仪式

字体大小:

得鱼忘筌

阅读当然是一种幸福,但同样是某种运气——出生背景、人生际遇、身心状态,都可能让很多人没能理所当然地拥有这份福气。

近日在社交媒体读到一篇不无反讽的文章,标题是《你一年花费在社交媒体的时间,能让你读上200本书》。作者查尔斯·朱引述美国股神巴菲特在回答旁人询问他成功的秘诀时,指着身边的书本说:“每天读500页这些。这就是累积知识的方法。它不断叠加,如同复利(compound interest)。所有人都可以办到,但我确信没有多少人愿意……”

应该是美国华裔的朱先生在2015年1月接触到巴菲特的这段话,并以身作则,然后现身说法。他表示,尽管没能日读500页,他在两年内共读完了400本书,并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年里读完200本书。他还做了一道算术题来论证其说法,根据美国人的平均阅读速度,以及一般非小说类书本的篇幅,计算出阅读200本书所需的时间为417个小时。朱先生指出,美国人平均一年花608个小时上网玩社交媒体、花1642个小时看电视,只要抽出这部分时间,完全有可能在一年内读完200本书。

道理尽管看似简单,读后也深受鼓舞,但却相信现实仍然会如同巴菲特所预言,“没有多少人愿意”。朱先生在文章里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时间与不同方式,如在纸本书之外也阅读电子书或听有声书,以及罗列了一般人不读书的借口并介绍对应办法,借以鼓励读者尝试拿起第一本书。他讨论借口的部分,与去年3月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艺理会对1015名国人与永久居民的调查发现,受访者中只有43.7%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的一年间读过至少一本文学作品。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8.9%是“没时间”或“没兴趣”,因“工作忙”的14.3%,“宁可选择其他活动”的13.2%,“照顾家庭”的11.6%,“选择阅读其他读物”的9.9%,“不知道要阅读什么”的8.5%,“文盲或缺乏教育”2.6%,“书本太贵”1.8%。最后一个理由有理也无理,毕竟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相对众多,服务也非常周到。图管局之前公布的调查显示,只有约50%新加坡人会到公共图书馆、参加图管局的活动,或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生活忙碌,时间如同金钱一样匮乏,确实是现代都市人共有的烦恼,毕竟我们早已远离昼耕夜诵的朴实年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记述的“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仿佛是一种只能遥想的奢侈。阅读当然是一种幸福,但同样是某种运气——出生背景、人生际遇、身心状态,都可能让很多人没能理所当然地拥有这份福气。朱先生年读200本书确实让人羡慕和钦佩,但他对阅读的“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论断,相信未必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同。

阅读之意义,恐怕不必再费唇舌论证。在阅读者眼中,对于不把阅读本身视为目的的“务实”者,会觉得再多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究竟不好,因为社会里若有更多阅读的同好,总有助于提升生活环境的整体质感,甚至促进阅读的生态,比如支撑更多书店生存。英国BOP文化创意产业咨询公司2014年的调查发现,与伦敦、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大都会相比,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人均数,都敬陪末座。

因此,当局从去年开始,将7月30日定为“全国阅读日”,还是件值得赞许和支持之事。毕竟,“智慧国”不应当仅是对互联网科技的使用效率——缺乏知识的国民无法构成智慧的国度;而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光是翻翻报纸或从互联网浏览文章而已,平心静气地把一本书好好地读完,是知识累积的不二法门。因为出版一本书,无论是否是文学类,从构思、谋篇、动笔、编辑到印刷,过程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开卷所获得的知识与收获,远非日常浏览文章能相比。

对于有条件的人,不阅读诚然是憾事。现代人花在社交媒体和电视的时间的确也太多,拨一些用于阅读,应该不会太难。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我们不全靠本能。要认真地生活,每天都得面对很多选择,如何正确地做出判断,端赖所拥有的知识。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当多数人面对问题时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社会必然是文明优雅的。要避免在时局动荡如斯的年代,因错误的判断(脱欧、特朗普总统)而带来灾难,阅读就不再只是个人的愉悦,更是一种集体的义务承担。

在公交上因入迷而错过站的阅读经验是一种;另一种体验,则是夜深人静,沏一壶武夷肉桂,点一支京都鸠居堂的白檀香,轻声播放雨果唱片制作的张子谦《广陵琴韵》,在孤灯下看苏轼如何“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把阅读营造成有宗教意味的仪式。可别轻视仪式的重要性,它能不断提醒人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并提供持之以恒的动力。

据说在特朗普当选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汉纳·鄂兰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两书在网上大卖,反映了焦虑的人们急需寻找理解时代乱象的知识。明末士人顾炎武有感于高度发达的汉文明竟败给满清蛮族,遂总结出“亡天下”的观察:“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英美民众去年对本身自由民主体制数百年传统的颠覆,恐怕是本世纪近乎“亡天下”的大事;如何趋吉避凶,恐怕还得从书中去积累寻找答案的能力与智慧。就这个理由,应该足以让大家关掉手机和电视,重温阅读的喜悦吧。

(作者是本报言论组主任 yapp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