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昕:没听过,你凭什么说你不喜欢?

字体大小:

小生之言

中国音乐品牌“新乐府”创立两年,一直在尝试结合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上周他们参与华艺节,与上海评弹名家高博文合作,评弹结合爵士,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

音乐艺术搞跨界这几年几乎成了主流,各源流艺术家都在思考如何用接近现代人的语言,呈献古典与传统的音乐。

那天听到的声音,不能说是全新的。谭盾、周龙、陈怡那黄金一代的作曲家们早就探索了许多;甚至在流行作品里,有我们熟知的周杰伦式中国风,有陈升的《北京一夜》,还有王力宏的《花田错》。当然我们可批判说后者无非借用民族风的元素,其本质仍然是娱乐主义的。

前不久有机会主持中国年轻钢琴家张昊辰的座谈,他相当排斥古典乐娱乐化,认为娱乐化让人丧失理解作品的机会。你可以说他高姿态,但娱乐化确实伤害很大(特朗普式的专断与摇摆,不也可看作资讯极端娱乐化的恶果吗?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如果当今人们的语言是娱乐主义的,那么艺术家们寻找的接近当今人们语言的努力,不就显得相当无力,且自打嘴巴吗?

评弹与爵士本就不搭,中国民间音乐的相对调性与西方平均律音乐不同。爵士乐虽无拘无束,相当包容,但整体音乐表现仍有许多瑕疵。

不过反倒是这些瑕疵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

音乐会尾声,高博文与陆锦花献给观众原汁原味的评弹段子,唱白娘子的故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仿佛一整场跨界下来,大家最期待的还是原汁原味的评弹。但我更情愿作另一种解读:大家因为音乐的跨界而产生兴趣,真正听到原汁原味的时候,有了对比,才对向来不愿碰触的传统艺术,有了清新的兴趣与认识。

跨界应该是手段,勾起人们探索原味的兴趣。

读《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谈到学习古文的时候,李欧梵教授给学子的建议是,从较近代的古文读起,从较接近当代文章形态的开始,慢慢回到韩愈苏东坡,回到两汉,回到先秦,再回到诸子散文。

我们习惯了顺序的教学法,若教授古文必从四书、《诗经》开始,再沿时代发展学下去。一开始就把最遥远最不熟悉的东西摆在学子面前,多少会有点隔阂吧?不妨采取李欧梵的建议。

最近本地出版社、书商联合起来推动“#BuySingLit”(购买本地文学)运动,希望消费者多买多读本地文学作品。我常听人说,看不懂文学(一如听不懂古典乐、听不懂戏曲说唱艺术)。如果语境的差异形成阅读的障碍,那么相对于外地作品,本地作品自然更接近本地语境(当然也有很多叛逆和陌生化的有趣变奏)。我相信,阅读本地文学作品,将打开阅读之门,引领人们走向更广更深的文学世界。

正好朋友分享一篇文章,题目很吸引我:《如何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

我相信耳濡目染。

如果书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如果你在生活中阅读,捧着书看得入神,喜乐悲伤形于色,自然能发出强烈气场,感染身边的人。我观察我的小外甥女后有了点心得:她就爱玩你爱玩的东西,你玩手机她也要碰一碰,你看电视她跟你抢遥控,你读书的时候她也想摸一摸,对那些怪符号对图像感兴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你自己不阅读,也甭贪图有什么捷径。一如音乐,听了才有可能爱上。同理,没听过,你凭什么说你不喜欢?

(作者是本报记者 yxt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