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周兆呈:中美的外向与内视

字体大小:

城外城

新加坡和中国有着相似之处,就是全球化、自由贸易都属于“政治正确”的主流意识。外向的中国未来几年扛起自由贸易大旗、力挺全球化,最为落力、有着同样强烈理念的新加坡,在这一点上,应能与中国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力挺全球化,重申开放姿态,引起众多赞赏。除了现场出席者掌声不断之外,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认为中国已经促成战略环境的改变,习近平的演讲“有说服力,非比寻常”。很多舆论都意识到,在西方国家开始因为英国脱欧、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而日益展示出对全球化批判、抛弃的时候,习近平的演讲辩证看待全球化的利弊,显示中国隐然已成为全球化最有力的推手、新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这是一个新的趋向,因为国际大势的变化,因为中美两国的重新定位,也因为两国领导人在2017年面临不同环境而有着各自的自我期许和定位。在此消彼长之中,人们会看到中美不一样的走向,也可能见证双方的冲突与对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带着融入世界、接受国际惯例、与世界接轨的诉求,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益,但同时又保持着适度开放、局部阻断的模式,比如网络管理,谷歌、面簿难以进入中国,在资本进出、投资限制、社会管理、移民政策等方面,继续采取诸多符合中国政治特性的方式。

中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的规模如此之大,并享受其中的红利。置身当下已经是英国脱欧、特朗普内视的新战略环境,中国尚处在全球化的上升进程之中,在政治理念、经济决策以及民众意识方面,主旨仍然是对全球化的追求,并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强化以及全球领袖地位的建立。

在这个层面上,新加坡和中国其实有着相似的地方,就是全球化、自由贸易都属于“政治正确”的主流意识,进而对目前欧美国家存在的反全球化倾向保持警醒。外向的中国,未来几年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力挺全球化,最为落力、有着同样强烈理念的新加坡,在这一点上,应该能够与中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而美国开始益发内视。随着特朗普时代的开启,一些“画风清奇”的事实正在不断出现:力推移民禁令,在社交媒体上任性发言,不仅在民间爆出强烈反弹,也引发科技大佬、国会议员的反对之声。特朗普从选举到就职,引发的争议都需要从两面角度去分析——特朗普在美国总统选战中的“不合理存在”,恰恰体现美国总统选举体系的合理性:程序正义、选票说话。他就任之后的“任性施政”,又充分体现美国权力体系中的互相制约:特朗普迅速落实竞选中的表述,挟最高权势职位之势任性设限,但美国联邦法院的禁限令同样迅速地将其关进权力的笼子。

特朗普攀上权力顶峰,体现的是美国民意的变化。这也同样提醒人们,一个国家再发达、再强大,在内部民意开始暗流汹涌变化之际,是无法阻止特朗普这样的人物通过选举方式执掌权柄。选举无法阻止权力的获得,但体系可以制约权力的特立独行。但这时候,权力制约的架构设计是否完善、司法与行政的运作是否平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美之间的外向与内视的不同路径,落到具体事务上,就会看到很多打破既定传统习惯的动作。比如特朗普打破十余年来历任美国总统在新年向华人社区拜年的传统,到元宵前才向习近平发贺信;与习近平的通话也刻意没有在最前面的几拨,与两国关系的重要地位难以匹配。这些细微之处引发不同的猜测和诠释,却也昭示着中美之间的的互动之道,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在全球化中走强大影响力之路,美国在美国优先中改弦更张,中东乱局制造全球安全困境,英国脱欧带来政治格局改变,世界范围内正在铺展新的地缘政治巨变图景。原本看起来不那么容易撼动的政策、原则和心态,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速度被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抱持居安思危、持续发展愿景,又有发挥国际影响力追求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面对的挑战将尤其巨大,也可能尤为艰难。

务实、合作、平衡,一直是小国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然而,在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的格局中,务实、合作与平衡是常态,却不是静态,需要对此进行动态的认知,并不断更新。

从外部大环境看,地缘政治新格局下的大国对权力版图的巩固势必继续,不会放弃对全球话语权的争夺与互博。外交手法的明与暗,外交策略的软与硬,对小国来说,增添了更多眼花缭乱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更清晰的政治判断,以及更有效的政治手段。站稳自身利益的出发点,以此为目标谋求动态的合作与平衡。

与此同时,作为民意的展示,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的反精英、民粹声音越来越彰显,新加坡2011年的大选其实已经感受类似的变化与冲击。中美之间的战略格局以及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心理的变化,同样将会对新加坡的社会内部产生影响,需要动态地看待和处理国家内部出现的民众意识,思考新的应变方式。

小国的发展路径选择与变动的国际地缘政治生态息息相关,动态的关联是小国应对新秩序的生存策略。在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下尤其需要新秩序思维:继续保持国家固有的价值、核心能力,发展难以模仿或不可替代的优势,更充分地利用生态圈的力量谋求合作,从而由小而精迈向小而智的模式。

(作者是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zhouzc@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