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可怕的双重标准

字体大小:

众声道

这阵子接二连三碰到的几件事,无独有偶都和教育工作者有关,让我感到无奈,也不免有些失望。

我和几个已成家的同学在Whatsapp上组成了聊天群,大家时不时会分享有趣的育儿文章,或是讨论和孩子、家庭相关的事。过年期间,其中一个同学把四岁儿子的习字作业拍下来,发给大家看。

小朋友的“功课”很应景,是学写“新年”两个字。从照片中看,14个空格子很大,孩子练习写七次“新年”就大功告成了。

看到这张照片,我第一个反应是想祝贺同学,为孩子找到了一家看似很重视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岂料还没开始回复,是高中教师的朋友已在感叹,孩子究竟是上幼稚园一年级还是小学一年级,为何接触的华文字这么难。她还担心孩子从小就要练字,会扼杀对学习华文的兴趣。

我相信同学不排斥华文这个语言,而且还对孩子将来能否掌握好双语非常忧心。不过,她的态度反映了很“新加坡人”的双重标准。我劝她说,孩子早一点动笔接触汉字未必不好。这样能加深孩子对汉字的印象,也能培养他写汉字的耐心。不要只认为习字“苦闷”,难道学习背诵英文字母和单词的拼法,就不是一种死记硬背吗?

另一件事和儿子的托儿所级任老师有关。

过去一年在英国当全职妈妈,我每天尽量只和儿子讲华语,他回国后到托儿所上课,起初不太能听得懂英语,也很少主动用英语。我们一家都不把这件事放心上,因为我们坚信日子久了,孩子自然会更常使用英语,反而是家里应该坚守母语的使用。谁知,儿子的英文级任老师乘我到学校接孩子时,问了我们家里的用语状况,在听我解释后,竟说了一句:“我觉得你们应该和他讲英语了。”

听到这样的评语,我当下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表情淡淡地说我会继续一贯的做法,或许丈夫可以和孩子多用英文。回家心平气和地想了想,觉得老师是出于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才会那样对我说,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态度实在让我难以苟同。先撇开我是一个兼通双语的家长这回事不谈,难道如果碰到真的只能讲华语的父母,也非要让他们为孩子营造英语环境?

最后是上周和本地一所公立大学的师生交流时,所发生的小插曲。

这群修读商业管理的大学生与他们的讲师,和我一起讨论华文媒体集团所面对的挑战。谈到学生报时,一些学生开始嬉皮笑脸地说,他们连面向5岁至6岁儿童的《小小拇指》也不是很能看得懂。也是新加坡人的讲师这时也凑进来说,她也觉得里头有不少生字。然后她拿了一期《小小拇指》,翻到儿歌那页,指着“蔬”问我是什么字,引得大家哄堂一笑。

虽然我也不禁笑了,但他们应该不晓得我脸上挂着的是苦笑,心中拂过的是阵阵寒意。

对待中英学习的双重标准,在新加坡并非什么新鲜事,而且英文作为工作语和学校的主要媒介语,自然使母语退居第二位。不过,在华文逐渐成为重要金融和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时,包括教师在内的一般国人,仍持有这样轻视和不以为然的学习态度,令人费解,更令人担忧。

新加坡以双语教育为傲,政府和教育部近年落力推动母语学习更是有目共睹。但要扭转这个根深蒂固的迷思,真正需要的是时间;而身为一个家长和华文文字工作者,我真切地希望时间还站在我们这一边。

(作者是学生报主编 tanlengtuan@gmail.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