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周兆呈:做文创,生态链呢?

灯饰“鲲”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与精细制作。(周兆呈摄)
灯饰“鲲”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与精细制作。(周兆呈摄)

字体大小:

城外城

事实上,文创是一门好生意,是已经在很多地方被证明的事实。生态链的完整,会刺激不同环节的碰撞和二次开发,从而产生最多可能的排列组合,制造出优秀的文创作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台湾文博会的展馆里,《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印制在青灰色的背景板上,烟雨飘渺、草树朦胧,将飞鱼形状的灯饰设计映衬得浑然天成——这款灯饰正是取名为“鲲”。飞鱼的翅膀是灯管,设计师在曲线形的灯轴上加了移动块,滑动时翅膀灯管随之改变方向和弧度,如同展翅一般。

精心巧思的设计令人油然赞叹,阐释的文字更是在瞬间把设计的深刻意涵勾勒出来:“‘鲲’由上千万颗微曲镜组构成一只大型的飞鱼,鱼身鸟翅突破传统灯具该有的样貌,在工艺与工业间自在悠游。摆动着发光的翅膀,时而向天际翱翔,时而向下俯冲。大海关不住这属于天空的鱼,屋瓦也困不住这悠游自在的心。”

这个展台可以说浓缩了文创生态链的几个重要环节:深厚的文字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对经典的理解转化为现代设计、精细的工业加工与制作、精美细腻的文字阐释与升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懂得欣赏的消费主体——他们对文化诠释、创意呈现能够产生共鸣与理解,最终,体认到的是有质感的文化体验。

这是前几天参观台湾文博会的有趣经验。一方面令人惊喜的文创新品在展馆里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因几天来在台北街头巷尾的遇见,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创的在地日常化。这恰恰说明了台湾文创空间的成熟,以及文创生态链的完整。

文创在台湾越来越趋近一种生活态度,转角遇到文创,在很多时候是个大概率事件。街边的一盒牛轧糖,不止是简单的糖而已。包装的外壳是复古味道的盒装书设计,内里夹着一页薄纸,用和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逗趣地写下这款牛轧糖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每一颗糖的透明糖纸上都有一句话,各具意思,让人品着糖味,多了些玩味。

深究整个流程不难发现,文创产品的起点、制作流程、推广,是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作品:源于出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与提炼,文案的表达、设计的体现、对细节的坚持、对生产商的要求;源于生产商的知识基础、接收到信息后的对等回馈、耐心磨合;源于推广者的对应配合、创意宣传;源于消费者的深层认同和购买意趣。换言之,这是一条基于理念一致、高协同度的生态链,从起意、生产、销售到消费,其间每个环节都对文创起到配合和提升作用,从而达致令人愉悦的体验。

这样一种美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台湾强调文创、重视文创、扶持文创由来已久,整个社会环境展现了对文创的有利面:对文化和文字的坚持,对美感的认知,对工艺的坚守,对小众电影的开放,慢慢积淀为诚品、紫藤庐、台大罗斯福路咖啡馆、文艺电影等为标杆的文创产品,并逐渐延伸至更多领域。细细打量这些果实,似乎清晰地还原了构建整体文创思维的逻辑:既需要大的空间自由舒展,也需要小的细枝末节的打磨习惯。一本书、一盒点心上的字体、留白、纸的选择,都有人在意,都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执行和完成。因此,当文创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文创造就一种习惯,文创就是质感生活的必需品了。

回头思考新加坡的文创空间,产业生态链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语文的分化使得精和专成为奢侈,整体空间不够开阔。创作的文化源泉和养分不是没有,但拥有深厚基础的基数偏小;设计和创意不是没有,但圈子没有那么大,能够激发彼此碰撞的火花和素材便没有那么丰富;生产制作者不是没有,但是能够深刻理解创意、并以精致的工艺、精良的制作将之转化为文创产品者甚少。

事实上,文创是一门好生意,是一个已经很多地方被证明的事实,对“匠人”和品质的追求,对“匠人精神”的推崇和实践,成为现代人在物质富足、科技助力下新的生活理念。生态链的完整,会刺激不同环节的碰撞和二次开发,从而产生最多可能的排列组合,制造出优秀的文创作品。

《联合早报》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今年开始合建“早报文创空间”,每月一次的活动成为展示本土文创与设计理念的平台。新加坡报业控股与中国猪八戒网络公司合资建立的创意服务网络交易平台,将在今年上线,正是为本地文创产业增加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方案之一种,前期的设计、创意,或是后端的生产、制作,都能够通过网络超越空间局限,与更大市场的业者联接,拉长文创的产业链条,改观本地的文创生态。

在现实环境下,平台的助力和网络的联接,有望成为完善本地文创产业生态链的推手,也能为创意和作品提供新的衔接可能。

(作者是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 zhouzc@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