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新格局 新方向

字体大小:

漫步

北京郊外的雁栖湖畔会议中心,据说建筑风格体现了“汉唐遗风”。这里一周前接待了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加上世界各国记者,盛况空前。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礼,经过一番精心安排,坐在电视前观看直播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强国气势。

峰会一过,中国点算的成果清单上包括,与68个国家或地区签署的合作协议,与17国代表签署的融资指导原则等等。通过联合公报的发表,30国领导人认可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愿景。这被视为中国的外交胜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唐代开元盛世的回响。

中国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在其著作《资治通鉴与家国兴亡》一书中提到“开元之治”,以几个数字来表达当时的繁荣景象:一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全国人口达7000万;二是,全国可耕面积达6.6亿亩;三是,来唐朝贡的国家数字达70余国,唐与来朝国家建立起一种政治关系。

张国刚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集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古今对照,中国已从唐朝时期吸引各地生意人和读书人的世界文明中心,发展到今天的中国资金、技术和人才走出去的不同格局。中国学生成为欧美澳的主要外来生源,中国游客到处去,到处买,14亿人口市场的后续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爆发。

峰会无疑是确定了中国的强国地位,中国必须思考的是如何继续在全球发挥正能量。所谓“一带一路”是个全球平台,现在中国人的思路都要跟这个平台挂上钩。可以想见,今后各国也可以在这个世纪大格局下,赶搭“带路车”,什么发展都可以跟中国的大战略沾上边。

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是以和平繁荣给全球带来福祉;对世界而言,“一带一路”的外溢效益是没有边界的,现在连原本还抱着猜疑态度的美国,也开始看到“带路车”是“雪糕车”,可以让他们尝到甜头。

美国媒体报道,当中国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到处建公路、铁路、海港、机场时,美国也从中分到一杯羹,如通用电气(GE)便赶插“头柱香”。在2014年,中国的建设和工程公司向GE下了总值4亿美元订单,购买各类器材。2015年的订单大幅增加至23亿。今年GE雄心勃勃,要竞标总值70亿的天然气开发和其他发电器材的大生意。

GE的全球市场开发策略因此在作调整中,以配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美国其他企业肯定不会只愣在一旁垂涎欲滴,当习近平在峰会上宣布,中国承诺启动数千亿元人民币资金,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时,相信会有更多国家蠢蠢欲动了。美国驻华使馆已设立了“一带一路”工作组协调美国企业的参与。

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问题而与中国交恶多时的日本,也看到此次峰会所带来的机会,派出特使自民党二把手二阶俊博出席,他带着日本首相的私信向中国示好。从安倍晋三过后的反应来看,二阶不负所望,给日本带回积极的信息。

西方把“一带一路”战略形容为 “马歇尔计划”(美国协助战后西欧重建的计划),这两者之间有其可比性和不可比性。

习近平在开幕礼上提到的“六不”,其中之一是“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这一点上,中国的诚意还有待考验。当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协助西方抗御苏联集团的势力,今天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据说不含对抗性,中国的表态必须以实际行动配合。

习近平在峰会开幕礼的演讲中说:“推动互利互赢,明确合作方向。大雁之所以能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接力。”但这也须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雁队才能成型。

大雁之说源于日本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发展理论,日本在战后全力发展经济,60和70年代经济起飞后更热衷地提倡“雁行理论”,宣扬由日本通过投资,带领本区域小雁们起飞;80年代,由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共同谱写的“亚洲四小龙”成功故事,成为世界模范;但日本本身对开放国内市场,诚意不足,加上日元被美国所逼大幅升值后,发展失去动力,自此迷失了20年,所谓的“雁行理论”很快也被人遗忘。中国现在有意重组更大规模的雁行队伍,中日关系如果能回到正常轨道,以日本的科技水平而言,中日两只大雁齐飞,气势将更恢宏。

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时,新加坡是最先表态支持的国家之一,因为新加坡看到这个倡议所带来的契机。

代表我国出席峰会的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在北京回答新加坡记者的问题时,引述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说,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三成,而这些资金最终多数被投入其他亚洲国家。他以中国资金的“走出去”,新加坡发挥的作用来说明“一带一路”的大格局对新加坡的意义。新加坡跟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内容便涵盖了新中几方面的合作。

短期而言,新加坡也可以搭上“带路车”,享受到好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整个区域的基建水平被提升之后,新加坡的海港、区域交通和运输枢纽地位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以保持竞争优势,是必须做的事。国际上即合作又竞争的局面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