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盈:能不能接受不一样

字体大小:

众声道

彩虹旗在蓝天绿地的台北街头中扬起,格外耀眼,这消息透过网络,传到世界各地。

人在马来西亚的男友人在面簿上留下一句:“台湾终于露出一道史无前例的光。”

拨开云雾的手出自台湾司法院大法官,认定《民法》中不允许两个同性别的人,成立具有亲密性和排他性的永久结合关系,也就是结婚,是属于立法上的瑕疵。大法官认为,无论是同性婚姻或异性婚姻,都应该受到《宪法》22条婚姻自由的保障。

大法官要求立法机构在两年内修正相关法令。不过,无论是修正现有的法令或是制定新法令,如果立法院在限期内未能完成,想要结婚的同性伴侣,仍然可以向户政机构登记结婚,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动合法化。

尽管释宪让台湾在承认同性恋婚姻权利上走在亚洲最前沿,民调显示社会并无共识,反对派在释宪后所发起的集会活动,包括绝食抗议,声势不亚于每年10月底在台北举行的同志大游行,吸引当地及邻近国家的同志团体、社运分子、影视明星等参加的盛况。

去年的同志大游行,主办单位表示有超过8万人,再一次突破往年的参与人数。逐年壮大的力量,让LGBT课题越来越难以被忽视,在仍然视此为禁忌课题的华人传统社会里,恐怕还难以正视这一群体的诉求。

在10多年前,男友人说一则关于“他朋友”的故事。他问,如果一个男性朋友说他喜欢的是男生,你们会有什么反应?

他似笑非笑,仿佛事不关己,但朋友的迟疑让他变得敏感,很快地就接着说,“你们一定不能接受,对不对?嗯,他太奇怪了。”他表情变得尴尬。答案还没说出口,话题已匆匆结束。

喜欢异性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多数人会很自然地假定所有人都一样。因此,同性恋者必然要经历自我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从各种“线索”中发现自己的“异样”。这段时间所产生的疑虑和担心,因为碍于华人社会的传统观念,许多感受无法与身边的人讨论和分享。如果对于同性恋持负面看法,则会倾向于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并想方设法改变性倾向,严重的话可能会讨厌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10多年后的男友人早已走出困惑期,从自我接受到公开性取向,再也不需要再用“朋友的故事”寻求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虽然家人仍然蒙在鼓里,但可以在朋友之间公开谈论,已是他可获取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人生有多少个10年?从公开性取向走到今天,祁家威走了30年。他是台湾第一个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从一个人的运动,到数万人在背后跟随,早已不是孤军作战。由于他的坚持和呼吁,5月24日的释宪才变得可能。

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与不否定同性恋还是不同层次的事,如果是后者,台湾民意恐怕也不会陷入如此巨大的撕裂。在这种价值信仰上的妥协并不容易,但是这个群体发声越来越频密,也意味着更多人会更勇于自我表达,希望能得到与不同少数种族、宗教、阶层群体一样的待遇,在多元化社会里,不需要转换身份,也能找到容身之处。

男友人所获取的自由,得来不易;台湾释宪后爆发的社会情绪,则表明法律不能解决价值的争议,在社会还没基本共识前,或许还得小心翼翼。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cgchoo@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