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钧:人工智能与大失业时代降临

字体大小:

国际漫游

去年到北欧自驾看北极光。在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所有停车场无人看管,收费机器只收信用卡。加油站没有服务员,司机自行刷卡添油。纳尔维克市的列车站没有站长和服务员,只有几个轨道维修工人和一个旅游局人员。乘客以信用卡在售票机买票,火车到站自行上车下车。虽然没有出现机器人提供服务的场景,但全自动化运作的背后,是相当完善的智能操作系统。

近日,阿尔法围棋(AlphaGo)三战完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高手柯洁,让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热点话题再度发酵。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视人工智能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控制和消灭它们的造物主。

不少经济学家也认为,人工智能将促使就业市场走向不可持续的未来。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卡尔·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A. Osborne)仔细研究了美国就业市场702种工作电脑化的可行性。他们在2013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有47%的工作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高失业风险的工作包括交通和物流、办公室与行政支援、生产线、服务业等,冲击较小的是需要创意和社交能力的工作,如学校教师、服装设计师、导游等。

将近一半的工作在20年内将由人工智能代劳,我们无疑将迎来人类史上的大失业时代。

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就包括新闻报道,人工智能可以把文告和财经数据改写成新闻。现在谷歌翻译的准确度已相当高,很快就能担当翻译或口译的工作。司机很有可能在10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汽车、公共巴士、货运车会像地铁系统般完全自动化。

不过,就像工业革命终结了旧工作、制造了新工作,人工智能革命也会如此。在电脑出现以前,数学计算须要靠很多人来完成;计算机和电脑出现以后,取代了计算人员的工作,但也创造了对程序人员的需求。电脑和互联网帮助企业壮大,间接制造了更多其他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时代制造的新工作,可能是现在我们想象不到的,也不会怀念失去的旧工作。今天,谁还会怀念洗衣机出现之前的洗衣工作呢?

不容否认的是,社会上仍会有一大群人将失去工作和收入。人们没钱买东西,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另一方面,财富将进一步集中在大量使用人工智能的资本家手里,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成为富人俱乐部的活动。政府和经济学家要开始思考,如何确保人们失去工作,但仍保持最低消费力。去年,瑞士公决“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全民无条件每月领取2500瑞士法郎(约3600新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这种大失业时代做准备;公投最终不获通过。今年,芬兰开展一项为期两年的社会实验,2000名失业者每月将获得560欧元(约870新元)的“无条件基本收入”。没工作而有基本收入的人,能否继续对社会作出贡献,两年后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工作除了为工资,也满足心理需求。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工作可以满足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心理需求。当人们不再工作时,这种心理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家庭与社会面貌将产生何种变化?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人们不再为三餐奔波,就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更好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nghk@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