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彬:为年轻人“说书”

字体大小:

侵晓窥语

我曾有一位英文补习教师,每周总会介绍一本英文读物给我,并陪我阅读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hal)的作品。我从此欲罢不能,把达尔所有作品都找来阅读,而且阅读不止一遍。

小学时期,我的级任老师也会带读物到班上给我们朗读。那是日本作品《窗边的小荳荳》。老师坐在椅子上,翻开书,在三十多个孩子面前朗读——课室忽然消失了,我们一起出现在遥远的日本国度,和故事里的孩子们度过许多美好的上学时光。我仍然记得老师为我们朗读的身影。

中学时,我的校长每个周会都会向学生分享故事。校长相信,故事有感召和启发的能力。我又有了听故事的机会,校长成了说书人,每周为我们上演独幕剧。

我很幸运,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位教育工作者都是爱书人。他们相信故事的力量,而且很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们分享好书、好故事,我的阅读习惯相信是由此培养而成。对当时的我们而言,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老师、校长们用声音、语气、语调、情感……把我们引入故事里的世界。

确是,阅读兴趣不仅需要培养,还需要被引导。最近有位教师与我分享:她的学校每天早上都有晨读,但她发现学生阅读的华文书,从开学到学期结束竟然都是同一本书。

我不认为年轻人都不爱阅读,或不愿意去尝试。我的另一位教师朋友说,相对于华文读物,年轻人阅读的英文读物内容其实是挺艰深的——可见他们不是没有阅读兴趣,只是不爱阅读华文读物罢了。除了制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规定晨读、办读书会等等),我们或许也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年轻人阅读华文书籍。

如果像我遇过的教师和校长那样,每周为学生朗读一则短篇故事,然后向他们介绍故事来自哪一本书,让有兴趣的同学自购并尝试阅读,或是让学生们写作——不是写作文,他们写什么都没关系,教师们不必批改,就让他们用中文表达想法,表达对家庭、学校、流行歌曲、世界……的想法。让他们多写,通过创作,慢慢地让年轻人培养对中文的亲切感。

年轻人如果只把华文、华语和功课、作业挂钩,怎么还会主动去接触它呢?

有个故事值得分享:英国作家安·摩根有一天观察自己的书架,发现阅读的选择似乎非常有限。她的书架上多是英国和北美作家的书,根本没有来自其他国家或文化的书籍。她开始思考自己的阅读习惯是否存在着某种文化盲点。

她于是展开了一项计划。她用一年的时间,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以及世界各地爱书人士的善心,阅读了来自大约196个国家的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透过别人的眼睛观看这个世界,世界因此不一样了。她的思想与不熟悉的文化和价值观碰撞,结果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想法,也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盲点。当然,她不可能从一本小说充分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情,但是她的世界观无疑是大大地扩展了。

本地年轻人有掌握双语的条件,如果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不阅读母语读物,那真是非常可惜。他们关闭了通往另一个文化的窗口,也缺少了向更宽旷的外界表达自我的可能性。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单一,而我们当然也不希望国家未来的栋梁,缺乏改变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年轻人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吧。当我们以自己的标准去决定他们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阅读就成了一项必须为我们完成的“责任”。阅读应该是一场自由的探索,而不是禁锢年轻人的枷锁。

我们能不能有多几个为年轻人朗读故事的“说书人”呢?

(作者是戏剧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