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来兴:海外新加坡人的认同

字体大小:

在外国生活得越久(不是超过六个月或一年),都能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待得越久越回不来。回不回来,就要看移民理论中所谓“推力”和“拉力”哪个力量比较大。

拨云见星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将展开一项前所未有的调查,对象是3000个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新加坡人,为要了解和分析他们在海外生活的经验和挑战,以及随着时间的变迁,他们如何看待作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和对国家认同的改变。

5月26日看见《海峡时报》的这则新闻报道时,觉得这项调查很有意思也很有必要,理由是到外国工作、读书、定居的新加坡人持续增加,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应该设法了解这些新加坡人在外国生活的经验、动机和面对的挑战。在调查结果出炉后,他们所取得的数据将有助未来某些政策的制定,同时也对那些准备到他乡生活的新加坡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报告的数据,在海外居住生活的新加坡人已从2007年的17万2000人,增加至去年的21万3400人,10年来的增幅为24%。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即有更多年轻新加坡人选择到外国大学深造,以及更多人或不免需要到外国工作,以过去10年来每年平均4140人的增长数字计算,到了2030年,所谓的“海外新加坡人”(或新加坡侨民,Overseas Singaporeans)估计会超过27万人,甚至更多。

造成“海外新加坡人”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上述更多年轻国人选择到外国受高等教育外,也因本地就业市场正在起变化,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加上政府鼓励本地企业向外扩展业务,新加坡人到外国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将会大增,这不仅是一种正常自然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一种常态。

全球化发展趋势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没有人可以阻止任何人到任何地方。人口的流动更为容易,机会较多、生活品质较好的地方就更具有吸引力,人们会愿意到这样的地方过不同的生活,异国通婚也促使本地人远走他乡,对国际通行语言的掌握所具有的优势,更推动新加坡人选择到另一个国家读书、工作和定居。

“海外新加坡人”其实已是一个新的身份认同,因为久居异地,融入当地社会,还可能学会另一种国家的语言,如果又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的思维倾向、心态和观念模式会逐渐改变,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将渐渐淡薄。即使只获得某个国家的永久居留权,他们仍保留新加坡的公民权,久而久之,作为一个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也难免会慢慢消失。

截至去年6月,我国的人口突破560万的大关,达到561万人,公民人口有3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78%,非居民和外劳达219万人,接近总人口的40%。我们可说是个移民城市,也是个人口流动相当高的国家。以公民人口数目来计算,有21万3400人或6.25%居住在海外,对于一个小国而言,确实是个相当高的比率,应该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些研究认为,生活在海外有时还可以强化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受到自己国家在各方面的好,但这样的说法有多少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

为了牵住在海外生活的新加坡人的心,过去几年,总理公署属下的新加坡侨民联系署(Overseas Singaporean Unit)不时在不同城市举行“新加坡日”(Singapore Day),目的是让这些新加坡侨民享用本地美食和文化活动,同时了解国家所实施的有关房屋、医药和教育等新政策和措施,甚至回国发展的就业机会。“新加坡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醒海外新加坡人不要忘记国家。

但悠悠游子心 ,在他乡生活这么多年,失去的又是什么?还在意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吗?在我的亲戚朋友中,远嫁外娶的最后情况就是到他乡生活工作,选择留在新加坡的很少,而在海外读书又决定留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的相信不少,这种“不回国不回家”的情况,也渐渐为开明明理的父母所接受。

我们不能再有单纯的想法,以为在自己国家晚上出门不用担心安全,想吃什么都很方便,因而去国者会认定无论如何还是自己的国家好;也不能以篱笆外的草总是比较绿;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观点,来解释更多新加坡人会远走他乡的原因。由于适应性强,新加坡人会感觉所生活的另一个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地方。在外国生活得越久(不是超过六个月或一年),都能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待得越久越回不来。回不回来,就要看移民理论中所谓“推力”和“拉力”哪个力量比较大。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曾在2011年对2000个准备移民海外的新加坡人进行过调查,我不知道该调查结果最终有没有公布。即将进行的调查或许要更深入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即国内形势出现大变化,会否导致更多新加坡人有去国的想法。这项调查将在今年9月结束,初步调查结果将会今年底公布,调查会得出什么结论,确实值得期待。

(作者是本报高级评论员 pohlh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