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言:刘晓波留给中国什么?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走了,这不仅仅是他的家人和朋友的悲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损失。尽管他的61年生命已经结束,但他半生为中国人能够享有自由与民主的抗争和无与伦比的精神遗产,并不会就此湮灭。这样一个温文尔雅、豁达宽厚、善良羸弱,却又充满勇气、坚定执著、不懈奋争的知识分子,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这个他曾经深爱的国度和她的人民。


我所知道的关于刘晓波最早的故事,是1989年6月那天,他本可以离开,但却选择与广场学生和军队谈判,达致数百名学生和平撤离,没有血溅广场。他却随后身陷囹圄两年,成为之后20余年里他数次牢狱之灾的开端。在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词中,这个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因为 “长期非暴力的为中国实现基本人权所作出的抗争”而获得表彰。


“非暴力”, 从甘地到曼德拉,从马丁路德金到翁山淑枝,在全世界范围追求独立、民主、自由和平权的各种运动中并不鲜见。而在中国,从晚清维新失败后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悲怆,到共产暴力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信条,时至今日,拳头说话、弱者闭嘴的丛林法则依然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刘晓波对于非暴力的坚持,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对话、倾听、谈判、妥协、共识在中国的最初萌芽。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