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竹:问雕像罪孽几许?

字体大小:

加减陈词

如果否定过去时代的所有象征物,就可以为当下的人群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感,让社会更加和谐团结,事情就太好办了。

一座雕像引发一场骚乱,也激起一场无止境的政治与历史思辨。

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是弗吉尼亚大学城所在。当地市议会今年初表决通过要将市内公园矗立超过90年的李将军铜像移走,激起右翼民众反弹提起诉讼。在这过程中,舆论承接了特朗普竞选总统以来美国至上白人至上的情绪,左右翼论战激化“新纳粹主义”现身,终于在一场示威活动中,打着纳粹、三K党等种族主义标签的队伍招摇过街,与反种族主义的队伍短兵相接,而以车撞人群导致三死多伤告一段落。

标榜各种主张的游行示威在美国司空见惯,这次事件若非等同恐怖袭击的车撞人群,一般拳脚棍棒打斗或许不会引起太大关注,不但造成特朗普极度尴尬,也引发来自两党历任总统及五大将领同声谴责,就因为大家都知道种族主义的火苗不容煽惑。

李将军(Gen. Robert E. Lee)是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时期南军著名将领,在那场历时四年的内战中,工业化与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北方与农业化和仰赖蓄奴劳动的南方,长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反对蓄奴的林肯当选总统而表面化,触发蓄奴的南方七州脱离联邦,在观念与利益无法调和之下,终于引发影响深远的内战。李将军在南军失败之后回归家乡弗吉尼亚从事教育,深受南方人爱戴,留下诸多精神遗产。

南北战争在后来越来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几乎不可避免出现反差极大的评价,在民族主义右翼史观受推崇的年代,美国众议院1925年拨款重修他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内的故居,视他为坚持理念的国家英雄,但不少历史研究者也指出李将军并没有很强的蓄奴立场和白人至上分离主义意识。这样的人物不免随着时代和主流价值的转换而被贴上不同标签,或说被政治所利用。这次冲突的缘起便是当地市议会认为他是白人至上主义的象征,而构成当地主要人口的弗吉尼亚大学,有四成学生是非白人,因此“拆除铜像”似乎是个迎合潮流、政治正确的做法。

这并非近期“拆铜像”风波的第一回,纽奥良在2015年也拆了李将军铜像。民权运动的觉醒和随后少数族裔增加,让带着浓厚白人至上意味的历史象征物,面对越来越多责难与压力,却也同时诱发社会内部持续的矛盾。

“拆铜像”矛盾最耳熟能详的例子是邻近的台湾,蒋介石和孙中山铜像历经多年拆卸,已经少很多,但仍不时成为政客操作课题的道具,挑动社会族群间的敏感神经――尽管那些族群差异并不大。

这种因历史判断与诠释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一旦被激化,很容易迅速转向价值观的对立,稍有不慎就演变成流血冲突,这是为什么成熟的政治人物必定懂得压抑内心深处的想法,不把敏感话题轻易诉诸言行。

“拆铜像/雕像”是政治上“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最直接而具体的做法,在欧洲一直是争议课题,特别是针对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许多殖民地都留下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雕像,独立建国后,以及宗主国在时移世易后吸收越来越多的前殖民地人民,多元主义思潮带来改变,雕像所象征的时代与政治符号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与批判,先前所沿袭的史观发生大逆转,于是英雄逐渐变成施暴者,开拓者变成剥削者。

不少知识分子很难接受史观的重大翻转。理由之一是除非能证明过去的论述属于编造或虚构――这并非不可能,单一历史事件确实可能因统治需要而虚构,或因官方无法提供完整事实而出现杜撰或错漏的叙述。这情况在发掘出更多历史事实后,应还原真相。其二,史观的重大翻转涉及大量重新诠释,姑不论前后时代的解读者会因材料与理论差异而有不同,即便同时代的解读者,也会因立场而出现相互背反的意见。解读反差若过大,可能缘于政治需要而有意忽视或压制原有的理解方式,例如原本对某殖民主义者或统治者不错的评价逐渐变成否定,很可能必须刻意忽略或贬抑他所做的贡献。

李将军铜像风波因此是深刻的教训。特定历史符号都有其产生背景,甚至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否定过去时代的所有象征物,就可以为当下的人群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感,让社会更加和谐团结,事情就太好办了。

民主时代,若占优势的人群都要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注解而拆那或立这,社会一定烦不胜烦,族群间也会持续紧张对立,难以弥合,除了政客,这对国家毫无裨益。

近期,全美各地出现拆卸雕像之风,令人唏嘘。西方哲人曰:进入历史的没有完人。要求净化历史,涤除“异己”,很容易陷入立场之争。历史的不同诠释与批判,如果能留在史书之中,课堂之上,以及各种言论平台,做一面启发思考和帮助国民成熟的镜子,更能避免刺激不必要的对立情绪。

至于一座雕像引发的骚乱,会不会导向特朗普总统辞职下台,那也将是一段精彩而值得解读的历史。

(作者是本报编辑组副主任 tanet@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