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翻转台湾白吃的午餐

字体大小:

时事透视

这么多年来,我很少看到台湾政府高层对“白吃午餐”的理念提出过重大的警惕,连“排富条款”与“使用者付费”都不敢多说。

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今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受到高度赞赏的主题演说,其中有这几句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著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

大锅饭下长大的这一代中共高层,能提出“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真是刻骨铭心的反省。

首先,产生了“五个必然”。

自从40年前在《联合报》发表《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后,两岸重要指标起落的对比就更容易看清:大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台湾在白吃午餐、政治内斗与选票讨好中逐渐衰落。从1996年台湾直选总统以来,最大的白吃午餐的制造者,就是参选的政治人物与提出的竞选政见。选民在讨好声中模糊了判断与是非,忘记了自己的原则与责任。这些慷他人之慨地提倡“新”白吃午餐者的特色是:

以统独、族群、正名、制宪等意识型态的议题,激化内部的分裂与少数人的情绪,来赢取选举。

再以国家资源、纳税人的钱以及政府举债,不断对特定团体、县市、区域、年龄、产业……透过补助、奖励、研发、施惠、公共建设等名目,制造出更多的官商勾结、地方势力、各种财团,并且造成了独占与垄断的既得利益者。

接着产生了五个必然:一、从政者的“讨好”替代了“求好”;二、既得利益者的要求愈来愈大胆;三、只要想出冠冕堂皇的计划名称,经费就可通行无阻;四、正派经营的意志愈来愈弱;五、财政赤字愈来愈不可收拾。在民粹笼罩下,台湾正站在慌张的十字路口。

其次,面对不确定的国内外大环境。

1970年至1980年代生命力旺盛的台湾小龙,已变成今天温水中的青蛙,欲振乏力。这是一个伤感与沉痛的转变。

1980年年代末,台湾在浩浩荡荡的民主潮流中,没有政变与流血,赢得了华人世界第一个走向民主国家的赞誉。

令人惋惜的是:除了“投票”的民主,其他的配套完全欠缺,造成了台湾民主根基未坚,民主传统未建。在一波又一波的选举中,以仇恨、对立、内斗来赢取选票声,“民粹”乘势而起,“政治正确”替代了理性决策。放眼看去:

一、“白吃午餐”持续扩大。

二、“决策错误比贪污更可怕”的实例层出不穷。

三、多数“新台湾人”的表现愈来走向明哲保身的小确幸。

第三、寻找翻转的可能。

幸亏台湾是衰,还没有全垮;台湾是有病,还没有进入太平间。

近年来我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一个大哉问:如何凝聚与时俱进的、台湾所需要的现代观念:政党与民主如何运作,政府应该如何有效治理,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求变,人民应该如何自求多福?

如果自己这些论述,真能感动有政治权力的人,以及握有选票的选民,那么台湾可以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这必须从“四不一没有”启动:

——不做虚报佳音的天使。

——不做财政赤字的圣诞老人。

——不做“民粹”下的顺民。

——不在全球进步列车中脱班。

——没有开放及稳定的两岸,就没有安定的台湾。

政府的领导人和握有权力的首长及民代要记住三个关键词:

——它不是权力、名位、财势。

——它是和平(两岸)、开放(政策)、幸福(生活)。

更要对“五个没有”牢记在心:

——没有开放,一切空转。

——没有幸福,一切空谈。

——没有教育,一切空白。

——没有文明,一切空洞。

——没有和平,一切落空。

第四,一线生机:“白吃午餐”心态稍改。

2015年7月,《远见》民调中心在“台湾民众幸福感大调查”中,有一个重大发现:

“有人说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来照顾每个人的生活,也有人说个人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来照顾自己,您自己比较偏向哪一种?”结果是:

回答个人尽更多责任有64.1%,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民众认为:个人应当要尽更多的责任照顾自己。

此一民调终于拨云见日,使人乐观地相信:多数的台湾人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要自己建立幸福的家庭,也要善尽现代公民的责任。

对几十年来“白吃午餐”态度的转变,是在反映当前台湾的新民意:从多倚靠“政府”,转变成多倚靠“自己”;这就刺激公共政策必须走向“开放台湾”:政府要兴利、松绑、效率;民间要奋斗、冒险、投资。

第五,一海之隔的两扇门。

值得警觉的是:当人民要减少对政府的“白吃午餐”时,政府本身却不断地转向人民来“白吃午餐”。最显著的二个例子是:公教人员薪资一向偏低,不就是在占他们的便宜吗?引起抗争的调降公教人员退休年金等,不是在毁(悔)改政府的承诺吗?

当多数民众认为个人要多承担责任时,改革的关键步骤就是:严格控制它的权责:减少那只“有形的手”来管制“无形的手”(市场)。政府要管得少,管得好;而不是愈管愈多,愈管愈糟;更不能假“法治”之名,行“清算”之实。面对国际情势混沌时刻,政府最需要做的是:要有信心开放台湾以及台湾开放。

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中宣示:“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

一海之隔的台湾与大陆,彼此的门是开着创造可能?还是关着阻挡机遇?

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

台北《远见》杂志创办人

对几十年来“白吃午餐”态度的转变,是在反映当前台湾的新民意:从多倚靠“政府”,转变成多倚靠“自己”;这就刺激公共政策必须走向“开放台湾”:政府要兴利、松绑、效率;民间要奋斗、冒险、投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