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从新加坡回看中国的“社会办医”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家卫计委于8月初发布了一条信息: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社会办医疗机构44.4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5%;社会办医院1.69万家,占医院总数的57.2%。从2011年至今,社会办医院数量翻一番,成为推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万名医师是多机构执业(即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的占69.6%。


社会办医就是非公立医疗机构,也即是各类私立的医疗机构。如果这样理解没错的话,以上的数字表明,中国公立与私立医疗服务在整体医疗市场呈现的比率,已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相似,中国医疗服务的供给结构正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中,医师多点执业(或多机构执业)为这块医疗资源的迅猛增长贡献很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透过以上数字,结合新加坡的“社会办医”实践,笔者更关注社会办医的实际功效。这既取决于社会办医的主体——医生,还取决于社会办医与主流公立医疗机构的关系。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