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抗压考试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英国今年一项对200名年轻律师展开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坦言在工作上承受的精神压力过大,四人中就有一人把压力形容为“严重”或“极度”。

调查结果引起我国大法官梅达顺的关注,他在本周举行的新晋律师集体宣誓仪式上,提醒新晋律师要好好照顾自己,也呼吁本地律师事务所检讨现有措施,更好地帮助忙于应付工作和步调的律师。

还记得看到这则报道时,脑里闪过两个反应。第一个是:哇,有必要出动大法官来苦口相劝吗?职场上这么多份工都有压力,不见得每个行业都得有个大人物跳出来说,“亲,悠着点”。第二个反应是:压力太大的话又何必执着于这个岗位,天涯何处无芳草。

新晋律师面对压力尚需要大法官来说情,那学生面对的压力就更不容忽视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本地学生的焦虑程度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得高。

调查针对72个国家的54万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生活素质和他们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所取得的表现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我国有86%的学生担心成绩差(OECD平均数为66%,下同)、76%的学生为测验感到很焦虑(55%),还有82%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60%)。

本地学生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都比OECD平均数多出约20个百分点,足以显示学生为了力争上游而面对极大的压力。压力有可能是高竞争性的环境所自然形成,也可能是学生本身对自己要求高,或家长的鞭策所致。

当然,不见得有压力就不好。同一项调查也发现,那些表示要力求好成绩的学生,往往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是按调查的结果看来,“宝剑锋自磨砺出”似乎成了无限叠加压力的辩护理由。

剑锋,不只讲究磨砺。一味磨剑或许能磨出锋利,但要磨也得有个磨法,因为毕竟人不是钢铁之躯。与其说新加坡必须不断有这样的磨砺才能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不如关注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怎么应对压力,培养韧性,化压力为动力。

过去两个星期我们忙着议论怎么“响应总理号召”,从饮食和作息方面对抗糖尿病。之所以不得不关注糖尿病,是因为它虽然没有短期效应,长远来看却足以加重社会的医药负担。这就关系到新加坡能否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维持竞争力。

但我们谈着生理健康的同时,却忽略更不易察觉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越迟发现,压抑到极点时爆发的情绪反应,就越可能招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压力导致的不只是焦虑和抑郁,也可能引起睡眠困扰、抽离社会、强迫症等问题,甚至自残行为。套用对待糖尿病的论述,新加坡学生证明了考试能力比别人强,短期内为此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但长远而言却有着远比生理疾病更为严重的潜在社会成本。

人的身心发展分德、智、体、群、美五育,但OECD的研究揭露了本地独崇智育的做法,导致学生心理卫生的畸形发展。教育部答复媒体询问时虽然说,各所学校会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期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培养积极思维,但只要有一天我们还要求自己在国际排名中居冠,学生需承受的压力就只会递增。教导抗压和培养学生韧性的工作任重道远,可以的话,最好也把抗压能力当一门科目来考,然后去争个国际排名回来。

(作者是本报记者 yzna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