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姝:中国留守儿童面面观

字体大小:

人文亚洲

政策制定者应该设法减少和取消基于户籍的种种歧视和差别对待,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打工父母带孩子一起进城,让流动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中国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大量农村及小城镇青壮年背井离乡,去工作机会更多更好的地方打工。他们中很多已经为人父母,与孩子的两地分居便形成了广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现象。

可能有些读者会问,为什么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不把孩子带在身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户籍制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便设立了户籍制度,将所有的人口划分为农业及非农业,本地及非本地。孩子的户籍取决于父母的户籍,与孩子在哪里出生无关。户籍制度又和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本地户籍,打工者及其家人很难享受本地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教育、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各类社会服务和福利。

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政策上,很多城市要求父母提供房产证明(或租房合同登记)、合法稳定就业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和其他证明,并对居住年限、社会保障缴费起始时间和年限做出要求。尚不清楚多大比例的外出务工父母能够满足所有条件。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对待专为打工子弟服务的民办学校的政策也各有差异,并因此影响到这些学校的稳定性。

除了户籍制度的限制,打工父母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让他们很难举家迁移。这些工作(比如制造厂工人、建筑工人、服务员、清洁工、快递员)通常工时长、薪资少。因此很多父母既无暇照顾孩子,也无力承担在城市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

中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呢?如果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且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全国一共有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然而,民政部2016年11月9日发布数据称,全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只有902万。这项统计将“留守儿童”重新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便考虑到两个统计数据之间六年的时间差以及统计口径的不同,从6102万到902万的巨大落差仍让研究人员和公众大跌眼镜。

虽然目前我们难以得知留守儿童的确切数量,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有大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分离的状态。这样的成长经历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报纸杂志和社交媒体上,人们不难看到留守儿童发生意外事故、遭受暴力侵害、自杀、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惨剧。但这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全貌,基于实证调查的社会科学研究,描绘了一幅更为全面和复杂的画面。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能够增加家庭收入,让父母有更多的经济资源来为孩子提供营养、医疗和教育机会。现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在学率比非留守儿童更高。

另一方面,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家,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小规模的调查研究发现,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多地感到孤单、害怕、沮丧和焦虑,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但是,另一些使用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和更为严谨的统计方法的研究则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我认知上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和普及,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家乡的子女提供了联系和沟通的便利。根据我在湖北农村的访谈和调查,很多打工父母使用电话、短信及网络聊天工具和孩子进行日常的交流,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学业状况。大部分留守儿童很清楚父母为什么离开他们外出务工,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女孩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很辛苦,自己必须要努力学习以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良好的亲子沟通、更好的经济条件,及打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的积极应对,都有助于消除亲子分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并不一定处于不利的状况;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和打工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里的流动儿童,在认知能力和教育期望方面更接近城市儿童,胜过留守儿童。从中国的经济腾飞中获益最多的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则远远滞后。在农村长大的儿童,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都无缘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流动儿童能够从城市更丰富和优质的资源和环境中受益。

政策制定者应该设法减少和取消基于户籍的种种歧视和差别对待,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打工父母带孩子一起进城,让流动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在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权利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上海市政府近年来采取了简化入学条件、提供专项拨款等措施,来要求公立学校和鼓励民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就学。

除了制度上的差别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还遭受来自公众的社会歧视。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并将更为拥挤的公共交通和各种犯罪行为归结于外来务工人员。减少社会歧视是让农村务工者和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学校、社区、媒体及政府都应该鼓励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者、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了解,增进对不同方言、不同口音、不同饮食习惯和其它文化习俗的包容。

(作者任职于国大亚洲研究院/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

(本系列为国大家庭与人口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简要,由不同专家学者执笔,每月第一个星期天刊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