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惠:原始优势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最近追看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情节主要围绕着清末陕西女富豪周莹的一生。不过既然是电视剧,故事除了她婚后没多久就丧夫守寡,以及后来夫家家道中落后扛起家族生意,其余情节都是虚构的。但后面重振家业的细节,倒令我联想到我国企业与政府一再谈到的经济转型。

电视剧中,周莹的丈夫与家翁相继去世后,吴家东院生意日渐凋零,成为大当家的周莹肩不仅得克服族人对女性的歧视,还得为家人谋一条出路。她分析市场后看准直产直销利润比较丰厚,于是集合分散在不同亲戚手中的织坊和布庄,成立吴氏布业,一条龙包办采购原材料棉花、纺织传统土布和零售。

然而,她大量生产的土布,却因市场流行起质量更好、价格低廉的洋布而滞销。周莹等人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偏远地区脱售土布。此次危机令她察觉到洋布未来将完全取代土布,因此决定完全放弃土布,改而引进西方器械生产洋布。

那是个人们普遍对洋人及其科技缺乏认识的年代。不少人以为洋人是怪物,也认定洋布机夺走土布作坊的生意。周莹筹得20万两银子开设陕西织布局的头一天,就有大批失业织工群起闹事,把所有机器砸坏。不过她没有放弃,抵押所有家业筹钱买下广东的旧机器,并采用大胆创新的经营方式,最终成功打造一个布业王国。

这剧情可以说是女首富传记,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家族企业在全球化和科技变化中转型的故事,同本地企业如今面临的巨大挑战相似。先进科技使Airbnb和Grab等共享经济模式,以及诸如淘宝和亚马逊的电子商务变成现实,冲击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与收入来源;人工智慧、物联网和三维打印等迅速崛起的前沿技术,也普遍被认为将带来颠覆性变化。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包括记者在内的人们所熟悉的工作将逐渐消失。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并非历史上首次出现令人焦虑不安的科技剧变。世界经济论坛创办人施瓦布将当前现象,称为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主要特征在于融合多种科技技术,使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与电视剧的情况相比,当前的工业革命显然更复杂、更具挑战性;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这并非首个技术革命,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社会与市场最终都能调节自己,适应新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当越来越聪明的机器有能力取代多种工作时,人类得朝更讲究思考能力的职务发展。毕竟,机器算得再快,做得再精准,至少目前为止尚无法从事复杂的创新工作。这是人类的原始优势。

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日前在一个公开讲座上指出,未来的工作不仅要求人们“做”,还需要人们“思”。职场上的创新,加上员工不断精进技能,甚至可以“模糊蓝领与白领工作之间的界限”。例如护士在接受专业培训后,也能负责开处方和安排病人转诊等过去只有医生才有资格做的工作。对于社会流动性放缓的新加坡而言,创新思维与技术,无疑有益于促进人才的发掘。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番话,觉得特别有意思。本地企业咨询公司Plan-B ICAG创办人林顺福指出,企业应设想毫无政府津贴和资金,这才能迫使他们重新思考经营和发展生意的模式。创新也一样,不是政府派红包、提供更多“技能创前程”补助金,或等劳资政制定产业转型蓝图就能做到的。

在这个连政府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企业与国人更要靠自己去“思”,抱着不靠政府、甚至是“政府靠不住”的心态去闯荡,以新科技为工具,摸索出创之路。

(作者是本报记者  limx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