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美琳:培养再循环习惯的21天效应

本地超市希望鼓励国人少用塑料袋。(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提供)
本地超市希望鼓励国人少用塑料袋。(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提供)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要纠正环保观念薄弱的国人,需要持续的公共教育,一代人的时间也未必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国家环境局正与本地四大超市——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牛奶公司(Dairy Farm Group)、百美超市以及昇菘超市——探讨实行塑料袋收费的做法,希望能借此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进而减少塑料垃圾逐年增加对保护环境所构成的负担。

每个星期至少去一次超市购买日用所需和烹煮食材,相信是本地不少家庭的消费习惯。我必须承认每次自己并没有自备购物袋,都是在付款时顺便索取免费的塑料袋,至少三个。

不过,这些塑料袋在我家并没有被弃一边后“堆积如山”;用来打包厨余和其他生活垃圾时,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发挥剩余价值。我也无需花费额外的钱再去购买特制的垃圾袋。

当局希望通过收费措施,进一步鼓励民众减少使用购物袋的用心良苦是值得嘉许的,毕竟一般塑料袋不容易自动分解,专家估计有些塑料袋和塑料瓶甚至过了数百年仍不降解。

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本地去年制造了超过82万公吨的塑料垃圾。非政府组织零废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也估计,在国人丢弃的塑料垃圾中,30%至70%属于即用即丢用品,如打包的塑料餐具、塑料袋和塑料瓶。在2003年到2016年这14年里,本地制造的塑料垃圾增加42%,但再循环率只有7%至13%。

官方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新加坡的住家环保率近年来处于20%,可见国人在物品再循环的意识上还不到位。

随着人口数目和住宅供应逐年增加,各种垃圾制造问题预料将无可避免的加剧,各个单位必须不断费心管理和解决相关问题对生活环境所可能带来的伤害。

虽然各​类​​环境保护运动推广多年,本地人自备环保袋、餐具及容器的文化不至于停滞不前,但只要看看周围朋友有多少人这么做,便知道一切还属于起步阶段。大小型零售商如果合力推行塑料袋征收费用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发挥立竿见影效用,肯定能成功“阻止”消费者购买塑料袋,鼓励更多人改用购物袋。

但长期下来,这能否改变民众对塑料袋的依赖?答案对很多人或许是否定的。每个塑料袋征收五分或一角,最初或许会让民众“打退堂鼓”,可是垃圾始终需要装了袋子才丢的,总不能一把一把直接往组屋的垃圾槽扔下去,那想必将造成更严重的环境和清理问题。于是,消费者或许转而购买特制的垃圾袋,又或者久而久之就习惯多给一角钱买塑料袋了。到时零售商就算一再提高收费,恐怕塑料垃圾的数量依然如故。

不管是塑料或其他各类垃圾,都是现代生活中的物资浪费所形成的,而大家都认同其中关键是改变消费心态和习惯,只是这对无论决策者、业者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漫长且知易行难的过程。要纠正环保观念薄弱的国人,需要持续的公共教育,一代人的时间也未必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剔除根深蒂固的概念是急不来的,不过根据行为心理学,一个人要形成并得以巩固新习惯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即称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逐渐养成习惯了。

因此,当局不能只是停留在宣导民众的阶段,同时要加快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和增建相关基础设施的步伐,让再循环能更方便,促使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实现“减少、再用、循环”(reduce,reuse and recycle),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习惯。

要持之以恒坚持21天说容易是假的,但当你有足够决心,要把环保思维培养起来或戒掉不良消费习惯,也不是完全做不到。时间会渐渐引导你迈向永续的城市生活。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cheowml@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