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发:解决地铁轨道积水深层问题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

正当国人热烈讨论新加坡如何迈向“智慧国”的当儿,地铁却故障连连。本月7日,南北线碧山站和布莱德站之间的隧道竟然因为下雨而积水,导致部分路线的列车服务中断超过14个小时。笔者“适逢其会”,遇到30年来首次发生的地铁轨道积水事故。作为亲身经历者,感受特别深刻;可惜虽然有“在现场”的亲身体验,却和多数人一样,对造成这种罕见事故的原因感到迷惑不解。

10天后,终于等到交通部长许文远和地铁公司SMRT高层联合召开的记者会。在极少见到大人物公开鞠躬道歉的新加坡,SMRT主席佘文民在镜头前弯腰鞠躬,各方瞩目,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差堪告慰的是,虽然事件被有关方面定性为“维修问题”,SMRT负责基础设施维修与保养的一名副总裁被调职,维修团队部分人员花红也将被削减;但网民表现了他们的体谅和宽容,并没有迁怒于第一线的维修人员,否则必将严重打击士气。他们这些日子的“救火”工作太辛苦了,有些问题恐怕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不应该再受到无辜的责难。

身为科研人员,我完全支持许部长的三个论点:

一、这是一起原本不应该发生的故障;

二、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在下雨之前,排水坑应该是空的,而不是已经积满水,一下雨就溢上地铁轨道。

不过,关键问题是:排水坑是什么时候开始积水的?下雨前积水的水位有多高?什么时候发现积水现象?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原本应该在上个月进行的例常检查,为什么因为“无法安排到时间进入轨道”而推迟?除了每三个月一次例常检查,平时有没有避免、防止积水的措施?像这么严重的积水情况,如果碰上“30年一遇”的大暴雨,会有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凡此种种,希望经过全面彻底的调查和检讨后,会有一个能让国人信服的结论,有让人安心的结果,以恢复对地铁系统的信心。

许部长把这次的事故形容为“阴沟里翻船”,倒使我想起乌节路马路涨水的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检讨以后,在所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中,包括装置新型传感器、连接实时监控系统,做到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进行排险工作。

看起来地铁公司并没有借鉴阴沟系统的经验,与时俱进,因此地铁成了阴沟里的“船”。

从技术角度看,更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三台抽水机会捆绑在一起,由一个“浮动开关”(float​ ​switc​h)控制?

纵观它的性质和操作规律,个人认为:应该采用双管齐下、分头管理的办法。譬如说其中一台抽水机由独立的传感器在较低水位启动。如果雨势太大,水位继续上升,才启动另外两台抽水机一起工作,加快排水。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避免在小雨时抽水机反复启动,大雨时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排水,既可以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又可以避免像这次一样,因为单一传感器被卡住,整个排水系统完全瘫痪、失效的危险。

这次出问题的“浮动开关”是一种低成本的简单装置,现在各种新型传感器,如超声波检测、激光测量、电容感应等等,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不妨综合采用,以各种技术的长处,互相配合,岂不是更好?

至于说运气不好来不及更换“水泵”的叹息,则大可不必。这次事故因为是传感器卡住无法启动抽水机,而不是抽水机损坏所导致。

按照“墨菲定律”,不把事情处理好,往往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借用常在地铁看到的防恐威胁的警语:“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做好充分准备,防范于未然,“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不要怪运气或者命运不好。

我国地铁系统从信号失灵到电线短路,到这次发生隧道积水和轨道起火,给人的印象是问题有增无减,而且越来越有“挑战性”。

2013年2月中,郭木财出任SMRT总裁兼首席执行长两个月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接下来几个月,公司将由上至下进行大整顿,彻底重组并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结构及运作流程等,以更好应对眼前所面对的新挑战,提高服务素质。

2017年10月16日,郭总裁在记者会再次提及SMRT内部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无法根除,包括部门主管对工作的承担与担当,以及报告问题时的透明度。这说辞固然可能让大家担忧潜在问题的严重性,但既然知道问题的根源,只要他经过深入的检讨以后,能够确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根除地铁系统频频出现故障的顽疾,不让它成为“新常态”,却不失为“万民之福”。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从事科研工作

借用常在地铁看到的防恐威胁的警语:“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做好充分准备,防范于未然,“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不要怪运气或者命运不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