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别让互联网取代专业

一名家长在个人面簿网页上载贴文和视频,指日前带上吐下泻的年幼女儿到竹脚妇幼医院求医时,等了数小时后,没等到医生来治病。(档案照)
一名家长在个人面簿网页上载贴文和视频,指日前带上吐下泻的年幼女儿到竹脚妇幼医院求医时,等了数小时后,没等到医生来治病。(档案照)

字体大小:

几个星期前,一名家长在个人面簿网页上载贴文和视频,指日前带上吐下泻的年幼女儿到竹脚妇幼医院求医时,等了数小时后,没等到医生来治病,而是被值班医生告知还需再等数小时,或可取消挂号,到别处求医。

这名家长当下带着孩子离开医院。岂料,女童隔天突然出现癫痫症状,所幸送入急诊室后情况稳定,隔天便可出院。不过这名母亲对值班医生没检查女儿病情,便判定女儿病情不危急感到不满。

女童家长的投诉引起网民热议,更有不少人声援家属斥责医院。

坦白说,读完贴文后,我多少也有些先入为主地怀疑值班医生或有失职。然而,看到一些医疗领域的朋友,及有其他病人声援医生,甚至为他的人格担保,我开始反思。

此外,竹脚妇幼医院随后发贴,力挺医生没疏失,并解释女童初次入院时虽有发烧,但情况大致稳定,因此医生决定先照看其他病情更紧急的病人。因理解等候时间冗长会对家属造成不便,所以这名医生也试图向家长解释;岂料,或因沟通不当反造成家长误会,继而被冠上“失职”的帽子。

回顾整件事,我想其中的种种摩擦不外乎围绕着“信任”两字。家长或不信任医生对女儿病情的初步判断;或不信任医生就等候时间所做的解释。随着女儿过后因高烧开始出现癫痫症状,无疑进一步加剧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的根本问题。

诚然,面对女儿高烧不退,过后更进一步出现眼珠上扬、颤抖等症状时,相信许多父母当下的忐忑与焦虑都有可能掩盖理智。

当下的情绪作祟是一方面,沟通欠佳引发误会是另一问题,再加上各大媒体偶尔刊登一些医生误诊的新闻,相信多少都有可能进一步催化家长的“不信任”情绪。

但话说回来,疏忽误诊的医生人数毕竟是少数,一竿子打翻整船人确实有欠公平。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选择求医,病人对医生应该有基本的信任。

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达,信息含量之丰富,不少病人,尤其是年轻病人开始上网搜索医疗信息。

一些医生朋友就指出,以前绝大部分病人会以医生的诊断为主。如今,据他们粗略估计,每十名病人中就有两名前来求医时,已在互联网上搜索一轮,往往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病。

病人上网搜索医疗信息,了解自己的病情,对自身健康更负责本应是件好事。然而,有医生就指出,若医生最终的诊断跟病人结论相符,那当然没问题,麻烦就在当诊断结论不同时,一些病人选择相信互联网,否定医生的专业判断,甚至会要求医生为其进行各种测试与疗法。这么做不但有欠尊重,更有可能使一些医疗资源遭到无谓的浪费。

互联网上固然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引导我们健康生活,但也同时存在着各种谣言、片面之词或混淆视听的文章。

面对关乎自身健康性命的信息,大家更需谨慎看待。外国网站上时常报道的疾病,在本地有可能相当罕见;一篇看似有根有据的研究,幕后的推手可能是为推销新药的药剂公司。对于没有一定医学背景的病人,这些信息都存在着误导的可能性。

同样地,若病人只是片面相信某些公众通过互联网对一些医院或医生的看法,无论好坏,都有可能影响自身的判断。若所发表的是投诉,更有可能引导病人先入为主地否定这家医院与医生,既对病人的病情无益,也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问题。

误会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面对医患问题,大家还是应该将“信任”两字,摆正、摆中间。

(作者是《联合早报》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