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第三党的艰辛生存空间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当前的政治形势,主要是国阵与希望联盟之间的对垒。在即将举行的下一届大选里,如果未能取得理想多数,国阵可能会拉拢伊斯兰党或其他政党来组织联合政府,这样才能继续执政;万一换政府,上台的应该是希盟或加多一两个凑成联合政府的政党。

但多年以来,马国除了这两个巨大政治阵营外,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第三党”,它们的政治命运有起有落。

在早期,国阵主干政党巫统的创党人翁惹化(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的父亲)因要开放党籍给所有马来亚人,与种族主义强硬派在党内斗争失败后毅然退党。

他过后成立一个以包容多元族群为宗旨的“国家党”,但在当时马来亚各族群的大多数成员,却希望看到能代表本族利益的政党,国家党因而没有太大的作为,翁惹化也从此在马国政坛上一蹶不振了。

现为国阵成员党之一的民政党,也曾勉强有过当第三党的一段岁月。这是一个相对以知识分子、专业人士等为骨干的政党。当年创党人包括了一些来自不同族群的学术界翘楚,之后的党要也包括曾为马华(国阵另一成员党,声称代表马国华人政治利益)总会长的林苍佑,以及在马华旗帜下当过部长的林敬益等。

民政党最高峰时期,曾单独赢得槟城的大多数州议席而上台执政,不过后来选择加入国阵,也算与其他国阵成员党执政槟城近40年。在霹雳州,曾有两位据说能言善辩的兄弟政客,创办了人民进步党,选举表现一度不错,算是个有点份量的第三党,不过在创党领袖离开后,该党选择加入国阵,表现至今平平。

伊斯兰党也不是近几年(脱离反对党联盟)才成为第三党,它是由一批在巫统里宗教色彩倾向更浓厚,但又不得志的党员退党后,联同一批当时既虔诚又专业的积极分子所成立的政党。

伊斯兰党在多年来的政治斗争中,有时是与巫统一对一争雄的主要反对党,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有时是在巫统与主要劲敌对垒时的另一选择,如目前及之前巫统对垒46精神党时;在后一种情况下,它当然可被归类为第三党。

巫统也的确衍生出好几个政党,但未必都能说是第三党。如上述的46精神党,就是在当时巫统主席马哈迪医生的党内政敌东姑拉沙里,在党内选举失败后拉队另起炉灶的政党,其所谓“46精神”也是要与巫统在1946年创办时的初衷拉上关系。

不过在主要对垒巫统的大选中失利后,46精神党最终也选择归队巫统。所以从头到尾,46精神党不能说是一个第三党,应该说曾是巫统的主要对手。

至于同样也是由巫统失意政客所创立的人民公正党(安华)与土著团结党(马哈迪),因为从创党日起,即与其他反对党共组势力对抗国阵的阵线,所以也都不算是第三党。从伊斯兰党分裂出来的诚信党也是如此。

至于东马的第三党情况则更为复杂了,有时还必须与没有党派背景的独立人士相提并论。砂拉越近年来至少有两个主要为土著的国阵成员党,因为内部斗争导致部分党员退党另组新党,后来竟又乾坤扭转,反而取代原先的政党,成为国阵成员党。后来甚至还有官职在身的一党主席,可能预测在即将来临的党争中会失利而率先退党,令人看傻了眼。

砂拉越国阵的主要华基政党人民联合党,在上一轮的党争后,一些议员也退党另组成联合人民党。在上一届的砂拉越州大选里,国阵高层看来未能调解这项纷争,只好允许联合人民党的高层,以亲国阵的姿态在国阵标志下出选,竟赢了好几个议席,重新当官。如此算不算是第三党,很耐人寻味。

在沙巴,出来搞第三党的,当然也有一些在马国或砂拉越原先的大党(在朝在野都有)里,因在党内斗争失败或未受赏识而出来另组新党的情形。这些所谓第三党领袖,好一些自视甚高,常夸下海口,说什么“来届大选势将席卷过半议席上台执政”等豪语,贻笑大方。

但也有好一部分的第三党或独立人士,其实是受某方出资赞助出来搅局,专门在一些选情危急的选区里,分散另一主要对手的选票,让后者落选。沙巴大多有识之士的选民,一方面被多党“百花齐放”现象搞到眼花缭乱,一时之间不知谁打谁;另一方面则泰然处之,还是把选票投给主要对垒的政治阵营。

如巫统前副主席沙菲益离开巫统后所成立的复兴党,在沙巴除了与巫统争锋相对外,也必须与希盟一争高低,以便在选民心目中被定位为“主要对手”(当然也可能是投票支持对象),而非传统上出来搅局的第三党。

近来有某第三党的创始人找我交流政治形势。我实事求是地告诉他,当下壁垒分明的政治形势,他的所谓第三党,势必被认为是某方所推出来搅局的“走狗”,很难在他那个州里获得大多政治意识已醒觉的选民的青睐。

因他一再坚持要我提意见,我只好提醒他,要作为第三党,当然要有某种程度上的中立立场,而不是只把炮火对准其中一方,尤其另一方是众目睽睽、贪腐无悔的政党;立场“摆不正”就会被眼睛雪亮的选民臭骂。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兼任资深研究学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