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免费有价

由淡滨尼北基层发起的行善活动"爱心冰箱"计划,鼓励居民捐赠新鲜食品或干粮给第441座与第442座租赁组屋居民,互相帮忙,重塑昔日甘榜精神。该计划推出已有一年,居民郑艳琴从爱心冰箱内领取免费西瓜。(何家俊摄)
由淡滨尼北基层发起的行善活动"爱心冰箱"计划,鼓励居民捐赠新鲜食品或干粮给第441座与第442座租赁组屋居民,互相帮忙,重塑昔日甘榜精神。该计划推出已有一年,居民郑艳琴从爱心冰箱内领取免费西瓜。(何家俊摄)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免费的午餐好不好?好!免费的午餐要不要?要!

可是,世上真的有免费的午餐吗?免费的午餐又能不能持久?看一看淡滨尼43街第441座组屋的“爱心冰箱”,你或许会觉得,它反衬出的丑陋比它想要散播的爱心还要多。

这个由基层发起的计划,目的是鼓励居民向有需求的居民捐赠新鲜食品或干粮。不过计划推出一年来却被滥用。且不说前来领取免费食品的不是计划下的指定受益对象,如非租赁组屋居民和客工,即便是受益对象前来领取食品时,还出现超额领取的情形。因为一小部分人贪了个小便宜,原本应受扶助的众多有需要居民却吃了个大亏。

对于这样的事,闻者不无义愤填膺之理。其实,因为被“滥用”而让人抱不平的善心服务比比皆是,市井小民闲谈间也偶有对谁才有“资格”到庙宇领取免费膳食的议论。

不过在对他人的“资格”评论一番之前,首先必须问的是,我们又是以什么标准来断定谁有资格领食物,谁又不应享有这样的“特别待遇”。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喜欢拿这把尺来度量别人长短,但尺寸准确与否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本是囊中羞涩的人,只因为不符合他人心目中领取免费食物的“标准”而受非议,也有欠公允。

另一方面,超额领取或不当领取免费食品的问题也相当棘手。如果物品像聚宝盆那样能自动、无限填补,也许世上很多事情都能解决。但毕竟捐赠者是在自己物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行善,纵使有这样的宏愿,也断不可能指望他们无止境地布施。

在资源供应与需求极不相对称、甚至成为社区热点课题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平衡,成了对社会价值的考验。一种极端的结局是,计划发起者和捐赠者认为计划无法帮助到目标群体,于是喊停。纷纷扰扰磨合一整年,结果还是回到原点,贫困家庭再次被推倒生活边缘。

另一种可能性则是,为避免矛盾升级,发起者开始制定“游戏规则”,如规定哪些人才能领取冰箱里的食品、领取时要经过某种认证和记录程序,或如一些居民所提议,锁上冰箱,捐赠或领取食品都得到居委会办公室领钥匙。

这些条条框框虽然能把“爱心冰箱”的措施制度化,对于领取食品的人也有了统一要求,但却有违发起者的本意,即促进街坊相互帮忙,重塑昔日甘榜精神。相反地,它放大了不信任,也在捐赠者和受惠者之间筑起隔膜。爱心是有了,但锁在心房里,一点也散播不出去。

问题的症结何在?爱心冰箱的食物虽然“免费”,但同样是有限社会资源的一部分,自己多占一份,其他人就少得到一份。也正因如此,“反正不用钱我多拿也无所谓”的想法就无法成立,因为资源终将耗尽。问题只是,不是每个人在伸手取走那额外的一份好处时,都会意识到这点。

“爱心冰箱”带给我们的启示,远超出围绕它所出现的矛盾。捐赠者在捐物时并不指望获得回报,但不代表受惠方只受不施就是理所当然。滴水之恩尚应泉涌相报,受人捐赠又怎能不有所表示?哪怕是写个字条略表谢意,同样能传递温情。比起捐赠者单向行善,礼尚往来才能真正彰显甘榜精神。

除去了价格标签的物品,才让人看到它更崇高的价值。这个价是捐赠者的关爱心,是受助者感恩的心,也是众人的同理心。如果要更简单地概括,甘榜精神靠的,只是“良心”二字。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yzna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