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昕:民主的大敌

字体大小:

小生之言

最近马来西亚民间对于来届大选投废票与否一事有很激烈的争论。

不同于2008年与2013年大选前的氛围,马来西亚民心思变的意志似乎已被政治现实消磨得七零八落。我还记得当时民间最盛的一股力量,是劝请每个年满21岁的合格者正式登记为合法选民,以便在大选投票。马来西亚并未采取强制投票的制度,选民必须主动注册,才有投票权。当时的思变者,要借高投票率,尤其是年轻选民的选票,改变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于是乎2008年大选出现政治大海啸,反对党首次突破三分之一国会议席,突破执政党国阵在立法与修宪上的多年垄断,同时也一举夺下五个州的州政权。2013年大选,反体制力量持续升温,选举并未出现钟摆效应,反对党联盟获得总票数的51%,只可惜国会议席上没有太大突破,仍旧无法执政。

我有个堂哥,人在吉隆坡,无党无派。他在2008年选举之际,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列印传单,历数执政者的过失,到处张贴分派,一时热血沸腾。我还记得2013年大选,身边好多朋友都主动参与监票,人人积极投入,更别说走上街头参与净选盟运动的朋友们了(不少人甚至是大老远赶到吉隆坡参与的)。

可是短短10年间,马来西亚政治变化好大,尤其当获半数选民支持的反对党阵营结构与理念有了剧变,反体制力量也分崩离析。反对党元老级领袖走的走(聂阿兹、卡巴星),坐牢的坐牢(安华),结果请走伊斯兰党,请来前首相马哈迪成为代理共主。对许多思变者而言,这有点难以接受,尤其在马哈迪时代遭受迫害与边缘化的民主运动工作者,这种妥协更像是背叛。

“投废票运动”(#undirosak)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支持投废票者认为,反对阵营的改革诚意已变质,甚至有走回种族政治旧路的可能。马哈迪主义可说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因此选民必须借大规模废票,让每个最终当选者只有少数支持,借以削弱这个少数政府的道德力量,选民才有望表达真正的改革诉求。

务实的思变者则分析,根据马来西亚大选的游戏规则,即便废票再多,最后只会出现英国脱欧式的结果:少数选民决定大多数人的命运。

执政党与反对党领袖也都出来呼吁“勿投废票”,任谁都不希望废票会影响自己的选情。

其实在“投废票运动”之前,有政治评论者提出选择第三政党的建议,比如给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一个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党多年来一直关心边缘群体的权益,深入投机政客懒得踏足的穷乡僻壤。

在马来西亚民间反腐、反体制的声浪中,女权、LGBTQ(不同性倾向者)、原住民议题往往被忽略。这种凡是以反国阵政府为先(现在已成反纳吉为先)的现象,强化了改革思潮的阳刚气质,却弱化其他民主诉求。

“投废票运动”的发起人Maryam Lee,因其女性身份,在网络空间遭遇不少反对者(有评论指这些人主要是反对党联盟支持者)的性别歧视言论攻击。这恰恰凸显了马来西亚民间反体制运动过于急躁所带来的不良结果。

其实,只要每个人在投票/做决定前,认真思考,权衡个人与集体权利义务的得失,不管投给谁(执政党、反对党、第三政党、废票),甚至弃权,只要有勇气接受自己决定所带来的结果,就没什么对错可言。随波逐流、恐惧,才是民主的大敌。

(作者是新闻中心副刊组记者 yxt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