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新现实”下移民政策何去何从

字体大小:

中国总理李克强几天前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在会上对吸引外来人才的课题作了一番意义深长的谈话。根据新华社报道,李克强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吸引外国人才政策,继续为各国民众前往中国工作生活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落实五年至10年多次往返签证、“一证许可”“一网”管理、扩大“绿卡”发放、放宽申请永久居留条件等便利措施。他希望外国专家多为中国发展建设建言献策,积极参与中国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共创共享发展机遇。该座谈会上的外来专家都是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顶尖学者,如在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当院长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

就在李克强发表这一番讲话的前几天,中国的新“绿卡”政策已正式落实。中国公安部上个月底公布的八项出入境便利措施在2月开始实施,其中,外籍华人入境签证由之前最长一年多次有效,放宽至五年内多次有效。外籍华人的签证、居留证办理进一步便利化,对在中国工作、学习、探亲以及从事私人事务需长期居留的外籍华人,可按规定签发有效期五年以内的居留许可;对探望亲属、洽谈商务、开展科教文卫交流活动及处理私人事务的外籍华人,新绿卡政策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外籍华人显然是新绿卡政策的重点对象,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到外国读书留学工作,而在所在国入籍的华裔少说也已突破百万人。这是个不小的人才库,等待中国去挖掘。而且他们长期在海外生活,有了海外的经验,对所在国也作出不小的贡献;因海外的成功回头往中国发展的各领域人才也不少。

根据中国官方定义,海外华人是指已经取得外国公民身份的前中国公民,或中国公民、前公民的儿孙及后代,中国公安部要求申请人必须提出有关身份证明。中国这项移民新政想必在海外各地的华裔社群引起极大关注。对在新加坡的新移民而言,中国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也意味着他们在此长大或是在此出生的下一代,将来会有更多机会到中国大陆发展。

眼看现在连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世界人口大国,也要放宽移民政策,新加坡是否也来到另一移民政策的“周期”?中国吸引人才显然不是由于人口问题,但中国城市人口生育率低,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社会老龄化也是它的隐忧。

最近,新加坡政治领导不断重申老龄化的课题,并列举一些惊人数据,我们不能在这个课题上坐以待毙。如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不久前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说,随着我国婴儿潮世代步入老年,人口的组成将出现戏剧性转变。目前,每八个新加坡人中,有一人年满65岁;到了2030年,四分之一国人至少65岁。目前,有45万人属于建国一代;未来20年,超过65岁的人将达100万。

要应付社会的老龄化,根本之道就是年轻一代要多生育,但即使年轻一代突然听话,今天开始努力,老龄化放缓的趋势也要好多年后才会出现。因此,引进外来人补人口之不足,还是个办法,但不能说是不得已的办法,即使新加坡生育率处于健康水平,移民大门仍必须永远为人才开放,因为新加坡的人口基数毕竟小得可怜。

回顾我国过去10多年来的移民政策,一下子太松,一下子太紧,太松给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带来压力,经济放缓时,外来人成为人们发泄不满的目标;太紧也让各个领域感受到政府“矫枉过正”,现在连学校都纷纷出现生员不足的现象。自2011年大选之后,新加坡开始收紧移民政策,已在国际上形成一种印象,“新加坡不欢迎外来人了”,有志之士不再把新加坡当作一个理想的移民国家。我们为此付出了一些机会成本,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一些素质高的外来人推送出去。

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在“新加坡透视”(Singapore Perspectives)论坛上,针对我国如何在社会老龄化的冲击下保持经济增长的课题说,我国应该引进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外籍员工,但重点不单是为了满足我国企业的需求,而是希望他们能协助增加国人的就业和加薪机会。他的这一番道理,难道政治领袖不懂吗?但政治的现实导致移民政策的大转向,政府必须先安抚人民的不满情绪。现在我国是否到了必须以“新现实”来说明移民政策不能永远紧绷的时候?中国给世界各地人才开放出新天地,成了世界各地人才求发展的“新大陆”,中国的人才来不来新加坡是一个问题,其他地方的人才包括新加坡的华裔人才被吸引去大陆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面临了更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

据人力部统计,过去10年来,持有工作准证的外籍员工占比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至54%,但S准证和就业准证持有者的占比则从16%上升至27%。这说明,新加坡在紧缩的移民政策中,还有一定的拿捏,但我们往高增值、高技能、高科技含量的经济转型的势头不足,也正反映出整体紧缩的移民政策所带来的矛盾。如果连在这里工作了几年的专家学者申请永久居民仍不容易,我们又如何表现出我们重视人才的诚意?政府如果要再为移民政策松绑,也必须吸取以前的教训,单是用老龄化的数据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人口规模停止增长后的各种可能现象,作出人们可以深切感受的情景描述。

最重要的是,既然我们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在此落地生根,录用人才的过程必须透明,绝不能让新加坡人以为他们的机会被剥夺。现在我们已有条例规定,雇主要在请不到本地人的情况下才聘请外人,这一层保障还有待加强。

面对“新现实”,我们的移民政策准备好了吗?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