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琪:离开「舒适圈」需要勇气

字体大小:

众声道

马来西亚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和在野的希望联盟(希盟)相比,国阵尤其是巫统比较得到马来选民信任,因此来届大选不太可能掀起马来海啸。

马国不少政治评论员也认为,由于马来选民不相信以华人为主的希盟成员党民主行动党,担心万一支持并让希盟入主中央,马来人的政治权就会被分薄,影响马来族群的利益及土著特权,因此他们尤其是巫统支持者“倒戈”转向在野阵营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相信,即便是前首相马哈迪加入在野阵营,这种情况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然而,马来选民对于巫统的忠心和支持,与其说是信任,倒不如说是依赖,或者更贴切的说是依附。

马国的马来族人口将近七成,作为大多数族群,他们向来是国阵及巫统维持政权的票源。因此,巫统倾向照顾及维护马来人的权益也无可厚非。

巫统长久以来就打着本身是马来族和伊斯兰捍卫者的名号,而赢得大多数马来选民支持。为了巩固这些支持,由巫统主导的国阵政府推出许多优待马来人的政策,例如新经济政策、固打制(即配额制度)。不管是大学学位、奖学金、房屋购买、公共工程的承包工作,都必须保留一定的配额给马来人。

这个制度短期而言,在一些领域如教育及经济方面确实有助于提升马来人的竞争力,缩小与其他种族的距离;但当它长期执行并且逐渐成为马来人的“拐杖”后,它反而令马来族群丧失了竞争力。

更甚的是,当对马来人的这种照顾严重失衡及被错误诠释,形成对少数族群的不公平及剥削时,它造成族群之间出现裂痕,无法真正融合成“一个马来西亚”。马哈迪担任首相的后期已察觉到这个问题,因此曾痛斥马来人懒惰、爱依赖政府和走捷径,还曾为无法改变马来人的这种心态而落泪。

不过,对巫统而言,若想要继续获得马来人支持,就必须确保马来人仍需要巫统;而要达到此目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让他们继续依赖政府。这意味着,巫统必须一直成为马来人的“拐杖”,马来人才会离不开巫统。

因此,对马来选民而言,把选票投给巫统,不一定是对它治理国家、管理经济、减少腐败问题等有信心,而是巫统用了逾半个世纪为马来族群创造了一个舒适圈,让他们不想改变、不喜欢改变,甚至害怕改变。在这个舒适圈里,就算少数领袖贪污滥权、国家经济衰退、马币贬值,马来人的权益还是能获得保障。至少比起其他族群,巫统对马来人的庇护还是会比较多的。

一旦离开这个舒适圈,转而支持提倡“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不分种族一视同仁”的民行党所在的希盟,马来人会有怎样的未来?这是长期待在舒适圈的马来人所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的事。

尽管马国的政治现实是,任何政党上台都不可能忽视作为大多数族群的马来人的需要和感受,但面对一再被贴标签为反马来人和反伊斯兰的民行党,大部分马来选民,尤其是乡区马来人还是不敢踏出第一步,去探索舒适圈外的世界。

马哈迪加入在野阵营后,曾苦口婆心地要马来人勇敢离开舒适圈,然而他却忘了,马来人的“拐杖文化”之所以根深蒂固,他“功不可没”。民行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多次表示,希盟接纳马哈迪,是要给他将功赎罪的机会。或许对民行党和希盟而言,他们希望马哈迪赎的罪,就是借助他说服深陷“拐杖文化”的马来人,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圈。

(作者是新闻中心国际组记者 liewfc@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