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新加坡人应有文化自信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今的经济实力可谓遍及全球,有哪个国家不为所动?有哪个国家不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感?要说焦虑感,最大的应数美国了,因为美国很担心,照这样发展下去,很快的中国经济总量就要世界第一;而有了经济实力的中国,也必然会加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军备上也要超英赶美。此外,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商人的足迹,有哪个国家不对这一经济大军压境而心情忐忑?

不过,一些新加坡人更加担心的,似乎是与中国经济实力俱来的另一种力量,也就是中国文化对新加坡华人社群的拉力,他们尤其担心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认亲,当我们是海外同胞。这样的担心,在50年前也许还站得住脚,毕竟那时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还相对薄弱。但在今天,就有点像是杞人忧天了。今天,共产主义的神话已经破灭,所谓中国模式也只是个雏形而已,中国对新加坡人的吸引力,不是别的,主要是它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所带来的商机。

新加坡人整体对中国崛起的心理反应,大体上也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是多样性的。新加坡华人当中,自然有一部分亲华派,但也有一部分反华派,一部分知华派,当然还有占多数的中庸派。这是很正常的。即使是在焦虑感十分强烈的日本,时至今日也还有亲华派和知华派。在美国,同样有亲华派和知华派。

那些担心新加坡华人会因为中国崛起,就对新加坡失去忠心的人,其实是恐华派。这有点像恐回症,只因有几个穆斯林恐怖分子的出现,就怀疑整个穆斯林群体。这当然是很要不得的。因为有几个亲华派存在,便引发恐华症,这反映的其实是对本身的文化缺乏自信,也等于是在怀疑自己同胞的国家认同感和忠诚度。

新加坡华人是个很特殊又复杂的群体。所以,不管讨论什么涉及华人的课题,都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往往会以偏概全。

以年龄来分,新加坡华人大体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南来移民,第二代土生土长但仍有浓烈的方言认同,第三代则是大体上只懂华语,已无方言情感的一代。以语文教育源流来分,新加坡华人也可以分成好几种,一种是只能讲方言的一代,他们基本上没受过什么教育。其次是能讲华语或英语加上方言的一代,他们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华校生,也有为数不少的英校生。再次是华语和英语兼能,但已失去方言的一代。若以宗教信仰来区分,新加坡华人就更是“四分五裂”了。

可以说,这些不同的华族群体,在很多问题上不仅看法不一致,也有不很一致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但笔者相信,今天他们都具有一致的新加坡人身份认同,即使在感情上对华族文化的认同感有程度上的差异。

第一代华人对华族文化的认同是相对纯粹的,这不足为奇,毕竟他们来自中国。第二代华人就不同了。他们生长在新加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是所谓的华校生,也不可能会十足认同中国,但由于语文教育背景,他们当中有不少的知华派。第三代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教育制度的彻底改变,培养出纯属国民教育熏陶下的一代,对中国的一切不仅陌生,甚至排斥,有些甚至排斥华文华语。从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今天,即使是所谓特选学校的学生,其实主要也是以英语沟通的。

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新加坡华人会被中国“统战”掉,而是我们的年轻一代,不能如实地认知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各公私领域里知华派的不足。因为,许多人习惯了英语英文,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单语工作环境中,不知不觉也产生了一种“英文至上”的优越心态,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失去了敏感性,因此也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就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不晓得今天的中国比兔子跑得更快。如果你是建国一代,其实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子女身上观察到这样的迹象。

因此,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实力的增长,我们除了必须能如实地认知,实不必有什么文化上的焦虑,更不应紧张到出现莫名其妙的恐华症,甚至回过头来自我怀疑,相惊伯有。新加坡人应该拿得出应有的文化自信才是。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