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曼:打假不等同真相

字体大小:

越来越多人开始传播“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的谬论,大家因各持己见而选择性地忽视一些眼前证据与事实,结果是真相被“降级”,客观辩证被抛弃。

3、6与9……紧接这一数列的数字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12,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数列里的第三个数字9,是第一与第二个数字的总和,因此第四个数字理应是6+9,等于15,而非12。”

这是最近在面簿上看到的一则贴文,实不相瞒,它真是把我给惹恼了。尤其当发布这一贴文的,是打着要为民众“拨乱反正”旗帜的事实核查页面Fact Check Singapore(简称“查证新加坡”)时,那更容易让人火冒三丈。

我心想:这到底是负责人配合愚人节而开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玩笑,还是在这后真相时代里,为符合某种特定利益,或要支持某种论述,连客观的数学也能被歪曲或另作诠释?“3、6、9、12”的简单逻辑竟成了“假新闻”,没有幽默感的原来是我自己?

所幸觉得这题目一点也不好笑的,并不只我一人。在该贴文下,有网民立即质疑出题者的用意,认为负责人若一开始就没有说明该数列的规则,就没有权利判定“15”是比“12”更正确的答案。按照同理,一个自称事实核查的网站,如果假借核查事实之名,利用技巧来推广与传播它为捍卫其政治立场而认定的“真相”,没有做到透明与独立公正,不但无法抑制社交媒体上谣言与谎言的野蛮生长,反而让客观真相变得更扑朔迷离。

当然,早在2016年12月就成立的“查证新加坡”近来会引起关注,绝对不只是因为它冒犯了神圣的数学。网络假信息听证会落下帷幕后,有关听证会最后一天的六小时马拉松交锋的讨论,即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与历史学者覃炳鑫对冷藏行动(Operation Coldstore)历史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仍在网络持续发酵。

“查证新加坡”第一时间发文,对覃炳鑫为牛津大学研究员的身份进行“核实”与质疑,却后来被踢爆其呈现的“事实”有误,踩中了作为事实核查网站的大地雷。

一些网民在浏览“查证新加坡”的页面后更发现,该页面所“核实”的内容,几乎都给人它一面倒只捍卫执政党主流论述的印象,因此不禁怀疑,页面管理者是否刻意要引导舆论风向,不但有政治倾向,还别有企图?

其实,在横跨三周的八场网络假信息公开听证会上,有不少供证人提议可成立负责事实核查的非党派独立组织,以协助公众更好地辨别网络内容的真伪。在这背景下,“查证新加坡”的冒起值得担忧。这类网站应该接受更严格的检验,以确保民众以后不会对事实核查的机制或概念失去信心。

本地时事观察家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也予以“查证新加坡”不公开页面管理员身份的做法负面评价,认为在打假的战役中,这种言辞的闪烁与身份的隐瞒,正是违背事实核查要越做越透明的全球趋势。

此外,“查证新加坡”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任何打假措施,包括为对付假信息传播而立下的法律,都可能被滥用,造成逆火(backfire)效应。

以事实核查机制为例,如今政治与媒体学者也开始在研究,网民是否会根据自己的政党倾向,选择性地只传达与转载符合自己既有观念的“核实信息”,活在自己的信息回音壁中,并导致网络出现群体两极化的现象。这也正是美国搞笑脱口秀主持人史蒂芬·科拜尔(Stephen Colbert)所说的“Truthiness”,即相对于真相(Truth),这是一个来自内心的感觉比权威信息源更重要的时代,即使是接触到正确的事实,一些人反而会更加坚守原先所相信的错误叙事。

更令人担忧的观察是,所谓客观真相的存在,似乎也遭受到强烈的质疑,包括在历史的真伪辩驳中,越来越多人开始传播“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的谬论,大家因各持己见而选择性地忽视一些眼前证据与事实,结果是真相被“降级”,客观辩证被抛弃。

《华尔街日报》上个月一篇题为《别怪罪真相,我们才是问题所在》(Truth isn’t the Problem—We Are)的报道就点出,很多时候人们在主张与维护的,只是自己所认为的断言(pseudo-asserting)。近年来真正改变的,并不是人类对待真相的态度,而是我们的政治出了问题,部落主义与群体身份的概念,在社交媒体空间愈加彰显。

然而,身为媒体工作者,事实的探寻与核实却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且必须坚守的责任,更不能在艰难面前将责任“外包”,认为能倚赖政府或是哪个机构为我们完成这项工作。记得小时候解数学题时,老师总会提醒不能只在考卷上写出答案,而要让考官看到完整的解答步骤。我想在对抗假信息时,我们也必须继续思考,怎么做个更用功与努力的学生。

(作者是新闻中心特稿组执行级记者 ngwaimu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