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组建「瑞士刀」领导团队

 总理公署部长、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陈振声。(档案照)
总理公署部长、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陈振声。(档案照)

字体大小:

显微镜

“我不喜欢‘第四代领导人’这样的称呼,说‘第四代领导班子’比较理想。领导团队要有如‘瑞士刀’的特点,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团队的成员各有长短处,要能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这是总理公署部长、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陈振声在2015年8月,那一年大选前受访时说过的话。

李显龙总理日前宣布大规模的内阁改组,陈振声被广泛视为“有兵有将”的一员,在领导了数十万名工运“兄弟姐妹”和人民协会这个拥有民众基础的组织后,还要再主管公共服务署这个左右8万多名公务员升迁的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头看陈振声上述的谈话,感觉特别有意思。

首先,这回的内阁改组果真是“众星拱月”,让陈振声占“绝对优势”了吗?

由于李显龙相对早就已是公认的总理人选,多数人会偏向把推选第四代领导班子的过程,同第二代领导班子相提并论。

1984年12月大选后,时任总理李光耀放手让年轻部长自选领导人,已获同侪选为领导人的吴作栋,在1984年的最后一天受委为第一副总理。两位老部长吴庆瑞和蔡善进那回并没有参加大选,选后的内阁改组中,另两人王邦文和侯永昌也都让贤,使13人的内阁有八人是第二代领导人。这跟这回三位资深部长让贤,19位阁员中有11人是第四代领导人,相去不远。

但两者的最大不同,自然是没有第四代领导人在这次的改组中受委副总理,领导团队也还没选出同侪之首。纵然陈振声如学者所说的有“些微优势”,最后谁“跑出线”,恐怕仍是未知数。毕竟建国总理李光耀当年认为前总统陈庆炎头脑好、处事果断,最适合接棒,但“出线”的是注重协商的吴作栋。

李总理已不只一次说明,第四代领导班子必须相互了解、建立团队精神。他今年初透露,不会在这回内阁改组中委任新的副总理时说,第四代领导班子还在学习如何共事,也需要更多时间让国人更了解他们。

1984年大选前的内阁改组,前副总理贾古玛教授身兼三职,即劳工部长以及律政和内政部第二部长。媒体当时把李光耀的这项决定形容为“现代新加坡内阁的创举”,30年后这个做法却已见怪不怪。

除了陈振声,还有多人在改组后身兼数职,包括升任总理公署部长,同时兼任财政和教育部第二部长,6月底之前还要担任律政部第二部长的英兰妮;即将兼任交通部和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还要负责网上安全事务的普杰立。

这一方面凸显李总理有意把第四代领导人的个人能力推至极限,另一方面也是领导团队各有所长,希望他们能相辅相成。

就拿三位总理接班人“领跑者”来说,陈振声这位前陆军总长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不容小觑,他也马上就要与公务员密切合作、共同求新求变。财政部长王瑞杰从政前在公共部门任职超过27年,制定过不少政策,从政后还负责多项征集各界意见的活动,包括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和设定新加坡发展方向的未来经济委员会。王乙康则是三人中唯一有过在私人企业工作经验的人,他延续从政前在劳动力发展局和职总的经验,推展鼓励在职国人终身学习的“技能创前程”,接下来就看他如何在关乎职前教育的环节里做出成绩。

三人的经验虽有重叠之处,也有迥异的地方,就需要他们如“瑞士刀”般不分长短,按照不同形势和需求各尽其职,相互也与其他人合作。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政治)hosb@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