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出席日中会议之际,经常被问到关于日本安倍政府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战略”的问题。来自中方的提问中,有问该战略是否是对中国的包围网、是否是对“一带一路”的对抗措施等等。
但是,今年4月举行的日中外长会议中,日方表示“一带一路”和“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战略”,虽是竞争关系,也表示可以彼此合作,互相推动。此外,该战略虽然由首相安倍和外交部长河野太郎口头说过,但并不是有具体内容的成熟战略。该战略何去何从,还要看安倍今后的外交成果来决定。
“印度太平洋”这个地理概念,早在第一次安倍内阁时期的2007年就曾经提及过。2007年8月,在印度国会上,安倍在以题目为“两个海洋的链接”的演说中提及。但是,当时安倍提出的是“自由和繁荣之弧”,此前就已经提出过印度太平洋这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而且,奥巴马政府对参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安保政策并不是那么积极;安倍也曾敦促强化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次内阁组成后,安倍提出“安全保障钻石构想”,即日澳印三国和美国夏威夷连结,形成钻石状形状的地区构想,来保护其空间的海洋权益;安倍并于2016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六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 VI)上,提出“印度太平洋战略”。在这点上,也是作为连接亚洲和非洲的概念,所提出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当时也和自由、法治、市场经济等原则一起提出。
这个时期的安倍战略,可以看作是对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补充。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地区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构筑安全保障多元框架,同时重视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再平衡政策,可以说安倍路线和奥巴马路线步调基本一致。
但是,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对TPP和多元安保政策不再感兴趣,安倍政府的对外政策就不再充当对美国政策的补充,而是在该区域维持自由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改变方向,实施同中国加深协调的政策。
也可以说,安倍继承了奥巴马的亚洲政策,所以在2017年11月特朗普访日之际,提及“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战略”,意在推出法治、航行自由、提高连接性原则的同时,来连结印度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在此基础上,试图也让特朗普政府参与到构筑地区秩序的事务中。
但是,战略往往比起实际形态、口号更容易先行,日本的政策并没有充分进行规划。而且,该战略是要在印度、太平洋、亚洲及非洲这个极其广泛的空间实施,与中国还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也必须寻求与美国步调一致。日本政府究竟如何实施如此高难度的战略,备受考验。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