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50年前,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在那之前,日本在德川政权的统治下度过了260余年的和平时期。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进入亚洲,日本国内出现了巨大的动荡。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黑船”舰队来到日本,迫使幕府废弃“祖法”,打开国门,结束了锁国的历史。在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日本国内物价高涨,政治、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基于习俗和传统秩序的统治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全面改革迫在眉睫。


最初,一些实力强大的地方领主希望通过参政和组建联合政权的方式,利用旧的政权框架应对局势变化,摸索发展道路。但是在改革中充当主力的年轻志士却不这样想。他们通过尊王倒幕,进行了更彻底的改革。


新体制需要具有适应新时代的正统性,倒幕派打出的旗帜是社会结构改革。1868年4月6日(新历),新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其大致内容如下:


一、在全国各地成立议会,重要事情由议会决定。


二、万众一心,努力振兴政治、经济。


三、创建一个勿论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的社会。


四、破除陋习,崇尚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振兴国家。


《誓文》向日本国民做出了承诺,即引进议会制度、废除身份制度、推崇自我实现、破除封闭、创建知识社会。这些承诺是创建一个全新的日本所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无论是新政府的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


为此,新政府开始着手进行各项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材选拔制度。在德川政权时期,人们可以从事的职业取决于出身和出生顺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种制度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当时的日本可以被称为“血统主义”社会。


新政府为了“创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的社会”,积极推进改革,确保有能力的人担任重要职位,而无论其出身如何。当时的伊藤博文(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后来被任命为陆军大将、总理大臣)等年轻官员都是出身寒门,但是由于年轻有为,因此被新政府录用,后来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除此之外,新政府还从全国各地招收优秀的学生,实施高等教育,最终在全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89年2月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亚洲第一部近代立宪制宪法。该宪法第19条规定,国民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资格成为官员和军人。此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成为官僚,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日本战败后,这些人仍然健在,继续为推动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过去20年中,日本的官僚阶层一直面临危机。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大藏省威信扫地,人们开始对于官僚制度进行批判。2009年,民主党提出了“脱官僚主义”的竞选口号,最终赢得了大选。民主党建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三党联合政权,采取“政治主导”的方针,即由政治家收集相关信息,决定国家大事。不幸的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人们由此认识到政治家治国的局限性。


2012年,民主党下野,由安倍晋三任党首的自民党、公明党重新掌权。在过去五年中,安倍内阁以首相官邸为中心实施“官邸主导”的政治,其“执行力”倍受推崇。然而,去年秋天却发生了“忖度”门问题(被认为安倍对自己亲信开办的幼儿园开方便之门),人们开始怀疑政府部门过分顾及首相官邸的意见了。


从150年前的明治维新到现在,官僚阶层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仅仅依靠官僚阶层已经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践表明,代表民意的政治家也无法引领日本走向辉煌。无论是政治主导,还是官僚主导,都不能解决日本的问题,只有构建一个“政官合作”的体制才是出路。


作者是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