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特朗普效应的契机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一般上,新闻室迈入5月底就会被一股低气压笼罩,主要是因为学校假期的到来预示新闻淡季。记者轮流休假,新闻也少。今年当然是例外的,因为本地媒体直接成为“特朗普撞击”(Trump Bump)效应的获益者。

这位美国总统不按牌理出牌的风格,缔造了自1953年以来美朝首脑第一次聚首。这场世纪会晤选在新加坡举行,让岛国再次成为国际焦点。万众瞩目的峰会在自家门前举行,本地媒体当仁不让,以铺天盖地之势展开采访攻略。

在特金会之前,马来西亚大选是上半年的媒体大事件。但如果以“马国大选”和“特金会”为搜索关键词,来比较两个事件在一个月的报道量,华文媒体集团三份大报对特金会的报道多达482篇,比马国大选的211篇多出一倍有余。zaobao.sg单单在特金会当天的页览量就超过了百万。

特金会举行之前近10天,我在美国华盛顿参与国际新闻媒体行销协会的考察团及大会。在许多简报会和讨论中,当地业界代表都不时以调侃的口吻,表示被自己的总统称为“美国人民公敌”。但吊诡的是,特朗普和新闻机构的敌对关系,不仅为部分老牌报章带来销售福音,更为媒体业注入了难得的反思契机,重新思考同受众的关系以及推动呈现新闻的改革。

分析认为,特朗普领导的新政府常常发生史无前例的政治事件,民众为掌握最新发展而密切关注新闻。拥有超过140年历史的《华盛顿邮报》是因此现象而得利的例子。该报原本萎靡不振的电子版订阅量,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之后节节攀升,去年已突破100万,至今还在持续增加。一名资深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在大会上做分享时,点出了和特朗普息息相关的“假新闻”现象,如何鞭策新闻业做得更透彻。

他举例道,为了抗衡特朗普动不动就斥责负面消息为“假新闻”,和随意提出“另类事实”的作风,“审查事实”变得更重要。另外,配合特定报道,一些媒体还会向读者解析报道生成的过程,或利用电子平台没有版位局限的特征,展示所使用的背景资料原文。同时,报道中会附加解释专有名词的栏目,减低读者理解的障碍和误读的可能。

考察过程中走访的媒体机构,不约而同地表示过去18个月是转型的高峰,一系列改革紧锣密鼓地实施,而这个时间轴和特朗普执政相呼应。

这些机构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淋漓尽致地使用大数据来改变新闻室的运作,从应该多报道哪类新闻、怎么报道、写怎样的标题,到怎么更好地服务广告商。走在前沿的机构已经在使用扩增实境(AR)呈现报道,下一步是善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和智能音箱来推内容。这些策略最终的目的就是优化“讲故事”的能力,把读者和受众赢回来。

曾经傲慢地认为,特朗普这样的颠覆者只会引发灾难,不过美国之行让我深切地领略到,他所创造的契机有多么重要。

《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新闻在这之前已长期沦为“为记者而写”(writing for journalists)的载体,疏离大众。如何从惯性思维中松绑、重新审视新闻室运作,善用科技和以更科学的方式做新闻,是每个想要站稳脚跟的新闻机构所不得不正视的挑战。

(作者是学生报主编 nengdu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