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是中国在外国开展,以中文教育、宣传、友好交流为主要目的据点。举办孔子学院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世界对发展迅猛的中国造成的误解,通过促进在国外推动中文学习和中文教师的培训,来促进对中国的理解,提高对中国的好感度,实现友好交流。
可以说,孔子学院为培养直接接受中文宣传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形式很独特,和欧美以及日本的文化交流组织不同。孔子学院和国外大学合作,成为外国大学的一个机构,也负责传授中文教育的正规课程。孔子学院不是根据国家文化交流协议而设立,而是根据大学“自主”协议,在世界各地设立的。
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发展,基本上呈不均衡状态,即缺少相互主义,没有想到或者不认可自己需要对方,对方也需要自己,在文化交流领域也有这个倾向。中国国内有外国的文化交流机构,但是活动受到限制。中国不但很会利用发达国家的“自由”空间,还对对方国家的管制丝毫不怠慢地加以批判。
因此,最初孔子学院主要设立在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0所孔子学院,欧洲和美国就有330多所。在中国看来,必须在世界增加理解者,这也许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国内加强信息管制,外国的非政府组织(NGO)活动受限,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受到严格看待。实际上,中国锐实力成为话题后,发达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各种活动,孔子学院自然会遭受诸多批判。
在这样的氛围中,孔子学院似乎欲走新的道路,即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的“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地区相关联。同发达国家相比,孔子学院在这些地区的业务开展相对比较顺利。
第一,孔子学院为进入当地建设基础设施的中国企业培养了很多中文人才。中国企业的工资比当地企业的工资高,对学习中文的当地学生来说,机会难得。其中,也有人成为中文教员。
第二,孔子学院和中国大学签署协议,可由中国大学派遣教员和学生志愿者到当地。对中国学生来说,可以获得学习当地语言的难得机会。通过派遣教员和学生,孔子学院保障了双向性,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地区培养各种语言人才的契机。此外,中国大学给当地学生短期实习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可以获得收入。
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一带一路”地区就已经开始设立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并非所有项目都付诸实施,很多东西只不过是在后续说明中追加的部分而已。但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有五年,已经走出口头说明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经济利益挂钩,在宣传、通信、文化交流等多项领域明确了这个方向,这一点不容忽视,孔子学院也成为其中一部分。
笔者走访了摩洛哥、中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几所孔子学院,那里的孔子学院明显和发达国家的不同。
当然,“一带一路”地区没有发展好的孔子学院有很多,如果中国企业撤出,仅凭当前的模式,它们无法维持,未来也没有保障。但是,这些地区的孔子学院的做法,或许能给发达国家孔子学院提供解决问题的提示,那就是回应来自当地社会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孔子学院如何为当地社会提供方便和利益,将成为一大课题。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