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不是古建筑才重要

字体大小:

最近到东京游览适逢雨季,不时得随天气调整行程。有天天气放晴,临时决定到离东京不远、有“小江户”之称的川越一游。

由于前往川越之前没有做足功课,逛到400年来为川越地区报时的“时之钟”,被这座呈现“藏造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所深深吸引,愈发觉得它旁边“仿古”的星巴克咖啡座,与其他传统建筑格格不入。

后来上网查询才发现,星巴克其实是尝试打造结合在地气息的特色店铺风格。它遵循川越地区建筑传统,不仅外观用杉木、咖啡吧台用江户黑漆白漆作为布置素材,连店中板凳座椅靠墊,也使用江户时代的知名织物“川越唐栈”,并备有“榻榻米”座位,让人感受浓浓的日式风味。

我顿时后悔当时没踏入商店参观,而像我有“只有古建筑才重要”心理者,大有人在。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选出90个具历史、经济、宗教、社会和文化等意义的公共建筑与场所,让51名参加首轮“新加坡文物建筑与地标观点调查”的民众,评估其重要性。这些参加了小组讨论的成人所选出的10大重要建筑与场所中,只有樟宜机场控制塔和珍珠坊是国家独立以后才建竣的建筑。

换言之,参加调查者心目中的“10大重要建筑”,多为殖民地时代的“古建筑”。建筑设计犹如一个马蹄铁,被建筑师等专家高度评价为反映新加坡现代主义的珍珠苑,在重要性这一环,仅排在第48位,被哥烈码头(即红灯码头)、新加坡植物园、现为富丽敦酒店的前浮尔顿大厦,以及莱佛士酒店等远远抛在后头。

这样的调查结果令研究员担心,民众同专家与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明显存有落差,于是建议推广遗迹和文物导览等体验式学习,并且认为这些重要的公共空间应具包容性,除保留外观也应谨慎考虑其用途,为老建筑赋予新生命,以提高本地文物建筑的整体经济价值。

民众评估文物建筑,不外根据他们对建筑的了解、建筑所唤起的个人或集体记忆,以及建筑是否具特色和价值。怀旧的年长者会相对重视建筑是否见证了建国历程,年轻人则容易被舆论左右,侧重面临拆除威胁的建筑。诚如社会研究室主管梁振雄博士所说,每每只在重新发展个别建筑或场所时,才能听到民众的声音,因此有必要进行有关调查,第二阶段的调查将扩大到1500名国人。

有关当局不时宣布某座建筑列为受保留建筑后,顶多让人在经过该建筑时稍微多看一眼,这与宣布拆除时所掀起的争议不能同日而语。在我看来,调查的意义除了在于可及时进行各种宣导工作,来缩短民众跟专家与政策制定者的认知落差,更重要的是让政策制定者了解民间的观点,让民众或公民团体的意见也能影响决策。

政策制定者希望民众不要以为装饰艺术建筑或殖民时代的老建筑才重要,也不要把有特色的建筑视为丑怪,更要明白传统建筑也应展现经济价值;一些民众则希望看来平平无奇却满载记忆的一砖一瓦,甚至是一棵树都获保留,最好也能保持原貌。正因为两者的认知有落差,所以才需要透过不同的平台来交流、沟通与对话,以期达到共识。

第四代领导团队和其他国会议员打算推出新系列的对话会,旨在让政府领导人直接获取民众对政策与国家发展方向的看法,这自然也是缩小决策者和民众认知落差的渠道,而要完善政策措施,本来就需要一场又一场永续的对话。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政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