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来兴:1922年的中国

字体大小:

那是一个动荡、屈辱、积弱、落后、茫然的年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和顶受着的苦难,用“乱”和“惨”均不足以形容之。

爱因斯坦的个人旅行日记最近出版后引起议论,尤以他在日记里偷偷写下对于中国人的偏见和厌恶,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这与爱因斯坦过去所展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种族主义形象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在上世纪20年代旅游中国时,写下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评语;但在20年后,这个天才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反种族主义的观点,形容种族主义是“一种白人的疾病”(a disease of white people)。

这本5月底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爱因斯坦游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年-1923年》(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The Far East, Palestine, and Spain, 1922-1923),描述他在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和妻子埃尔莎一起长达五个半月的东方之旅,期间曾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停留。这本原为私人珍藏的旅行日记,记录了爱因斯坦对科学、哲学、艺术课题的思考,以及对旅途中所遇到的人、见过的事的即时看法。

在游中国时,爱因斯坦描述中国人虽然勤劳,但肮脏又愚钝。他对所看见的中国人的吃饭方式也颇有微词。他在日记中说:“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森林中出恭一般蹲着,安静、拘谨,就连孩子看上去都毫无生气和迟钝。”

爱因斯坦的学术巨著少有人会感到兴趣,普林斯顿大学把原是德文的论文中的全部旅行日记抽出,并翻译成英文出版。新书揭示了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鲜为人知的一面。

爱因斯坦还写道,中国人“生很多孩子”“繁衍能力很强”,他随后对此观察的反思是:“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种族,那真是遗憾。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就连那样想一想都是无可言喻的悲伤。”尽管是写实的记录,忠实的观察,看到什么就写下来,但在评论人士眼中,是名副其实的“种族歧视”。

爱因斯坦笔下1922年和1923年的中国,是那时代中国真实的一面。今天翻看当时的历史记录和张张黑白老照片,心情沉重,不堪回首。

1922年的中国到底发生哪些历史大事件?罢工、军阀割据、北伐、叛变、兵变、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东亚病夫、共产党在中国寻找发展空间。那是一个动荡、屈辱、积弱、落后、茫然的年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和顶受着的苦难,用“乱”和“惨”均不足以形容之。

近几年中国的崛起,令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昂,特别是老一辈;但如果对爱因斯坦的评语感到不悦,应该回到96年前的中国社会去看看。不管是爱因斯坦夫妇在1922年11月和12月间,两次途经并短暂停留的上海,还是其他城市,那时的中国的确叫人叹息不已。

在网络上浏览,感觉庆幸的是,网民并没有就此展开谩骂,反而诚心反思。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对中国人的描述,与其说是一种种族歧视,应该说是真实的历史现场记录,包括他当时所讲的话。

一个中国网民写道:“1922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大家心里是有数的,爱因斯坦的日记即便存在夸大和轻蔑,但是那时候的中国人也并没有比他描写的好多少。但是这重要吗?都已经接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就因为我们现在逐渐强大了,就急不可耐的想要掩盖不堪的过去?谁又没有经历过一个蒙昧的封建时代?论蒙昧,中世纪的欧洲比民国还要混沌,可是这妨碍他们抓住历史机遇崛起了吗?”

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不可能没有感觉,在他看来,眼前所见是“一幅悲惨的图像”。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大多数负担沉重……他们似乎驽钝得不理解自己命运的可怕。”中国现在站起来了,但用了很长时间从苦难的过去中站起来,因而在国际舞台上讲话也大声起来。

英国《卫报》援引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Einstein Papers Project)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Ze' ev Rosenkranz)说,那些日记是爱因斯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记录的个人想法。其实,爱因斯坦在日记中,也对日本人和印度人作出带有种族歧视意识的评语。

1922年11月13日,瑞典驻上海领事馆正式通知爱因斯坦,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20年后,爱因斯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改变了对种族主义的观念?这也许是他枯燥无味的论文外,另一值得探讨的课题。至于1922年爱因斯坦在上海做了些什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在去年底撰文,有相当详细的介绍。

(作者是本报高级评论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