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昕:翻译危机

字体大小:

小生之言

马来西亚最近陷入“翻译危机”,“导火线”是“独中统考”。

独中统考是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的统一考试。由于独中1960年代拒绝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独立中学,多年来被马来西亚政客操作为种族课题,因此1970年代创设的独中统考,也就不被马国官方所接受,学生无法使用统考文凭报读国立高等学府。吊诡的是,独中文凭在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和中港台)都被承认,只在自家吃闭门羹。多年来华社努力争取,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政客也就掐着华教的脖子,态度暧昧地处理此事,捞取好处。

509大选变天,胜选的希望联盟“希望宣言”的其中一项就是承认统考。上台后华社自然引颈期盼,就连前朝华基政党马华公会的领袖,也一脸正义地要求新政府完成他们多年来所无力完成的任务。

可是统考议题多年来在种族政治的操作中已经无法抽身,果然很快成为马来民族主义者攻击的对象,甚至希望联盟的种族主义政党成员,也展现了从前巫统保守人士的暧昧,民间更出现抗议活动。

新上任的教育部长马智礼在国会通过书面回答统考问题时强调,这项竞选承诺必须全面探讨,不应仓促决定,未来五年内所有关于统考的决议都会先详细研究,收集意见,达成共识,并且把马来文的利益和族群和谐因素考量在内。

这当然就成为各大华文报的报道重点,华社人士看了自然失望,感觉新政府的潜台词是:再等五年。

民情激愤,于是就有执政联盟议员黄书琪为教育部背书,要读者看原文,认为华文报翻译有出入,强调部长的重点其实是要谨慎行事,没有延宕和欺骗。

其实问题不在翻译,而在缺乏沟通。

马智礼的谨慎也显示了新政府在族群议题上的不够自信,希盟甚至在内部还没达成共识,也没有一个方案能够为统考问题去政治化。

马来西亚的族群裂痕自1969年513事件起(又或可追溯到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防止共产主义的新村制度等等),就从未得到妥善处理;拉萨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进一步隔离人群;后来马哈迪与安华致力于伊斯兰化巫统,其结果是宗教身份强化了民间各族群的区隔。

三大种族同桌而食的画面只存在于童话,实际上清真标志越来越重要,食肆被区隔了,巴刹的猪肉摊被挤到边缘,猪毛刷被取缔,斋戒月非穆斯林学生被迫在厕所里用餐……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在日常实践中消磨殆尽。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翻译危机”。

马来西亚作家费沙·德兰尼(Faisal Tehrani)日前以马来文写了一篇文章《新马来西亚的文学问题》,检讨了马来西亚独尊马来文的国家文学系统。他认为各源流文学作品之间缺乏翻译,作家间也缺乏交流,各自为政,互不了解,是“隔开的没有交集的文学。更严重的是,它不被视为问题”。

他也提到宗教如何进一步隔阂文学读者。他举例说,他的一位印裔学生从不阅读马来文学,原因就是大部分马来文学已经伊斯兰化,充满宗教元素。这样的局面妨碍了普世价值的交流。

说真的,如果这篇文章只有马来文版,我可能会读得很辛苦,庆幸的是很快就有了英文版,读了一遍深有感触。没想到前两天又有了华文翻译,再读一次又有了新的想法。

与其纠结在政客的言论和翻译,还不如大规模展开日常文本的翻译工程。

(作者是新闻中心副刊组记者 yxt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