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李显龙:肩负媒体社会责任 《联合早报》更上一层楼

李显龙总理出席《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晚宴,并在台上致辞时肯定了早报的价值。(龙国雄摄)
李显龙总理出席《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晚宴,并在台上致辞时肯定了早报的价值。(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我认为早报能够拥有一批忠实读者,包括我在内,并成功吸引新读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早报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你们的报道和分析,客观并且有深度;三、早报一直不遗余力的推广本地华族文化。

我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欢庆《联合早报》创刊95周年。

《早报》可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章之一,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考验,也见证了新加坡华社近百年的变迁。

《早报》的前身《南洋商报》,是在95年前的这一天,(1923年9月6日),由华社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当年陈嘉庚希望借助报章的力量,提供更多商务和经济方面的报道和评论,教育读者,推动工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在新加坡的华侨,能够了解中国国内的动向,因为对许多早期华人移民来说,他们的祖国是中国 。

这些年来,世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加坡和《早报》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跟过去截然不同。如今,改变的步伐并没有放缓,反而越来越快速。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这对全球的战略平衡有一定的影响。新加坡的社会也更新换代。

现在,一般国人都通晓双语越来越多人选择上网查找消息,或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最新的消息,较少阅读实体报纸。

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早报》领导团队,不断自我革新,推陈出新。通过综合模式,为旗下的报章、数码平台和电台,提供最新资讯,把新闻带给更多读者和听众。

数据显示,《早报》是最多人阅读的本地华文报章。网页浏览量,在本地每月达到1500万,来自中国网民的浏览量,则每月达到1亿2000万。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早报》屹立不倒,阅读实体报和早报网的人数不减反增,成绩有目共睹。我认为《早报》之所以能够拥有一批忠实读者,包括我在内,并成功吸引新读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早报》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你们的报道和分析,客观并且有深度。

第三、《早报》一直不遗余力的推广本地华族文化。

首先,让我们看看《早报》是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报道新闻的时候,《早报》会设法从符合国家利益的角度和立场,诠释每一则新闻,让读者明白相关政策或措施,对新加坡,还有对市民的影响。

另外,早报也会访问公众和专家学者,反映民间对这些课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早报反映了华社对课题的关注,扮演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角色。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责任, 因为本地华族人口当中,有不少人,尤其是年长者,是华校生。这些读者主要是通过《早报》获得最新的信息,了解各项政策和国际局势。

《早报》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因为一般的新闻资料和宣传稿,都是以英文为主,要写好一份报道,不能只是直接翻译相关的资料。所写的内容还必须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对读者有所帮助。

《早报》的读者跟《海峡时报》或是《新报》的读者,所关心的课题不太一样。不只是语言的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课题都各有各的。因此采访团队必须走入华文读者的生活了解读者对什么感兴趣,对某些课题,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如何报道,如何最直接回答他们最迫切的问题,能够对他们的生活最有帮助。

我非常清楚这是很难的差事,因为我每年都会在国庆群众大会上用马来语、华语和英语演讲,非常辛苦。即使内容相似,华语演讲不可以只是重复也不可以只是浓缩英语演讲的要点。我选用的例子、词句,必须特别针对华语观众来撰写,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否则很难和观众有效的沟通。其实,政府在说明各项措施和政策的时候,对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语气或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慎重考虑过。

因此,我每天都会读《早报》。我没有读了95年,不过也相当多年了。希望了解我们的政策说明和宣传是否到位。另外,我也想知道《早报》在报道国内外新闻时,如何呈现这些信息,重点和立场是什么,给读者的印象又是什么,让读者能够自己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除了关注头条新闻,我也经常阅读《早报》的社论、读者来信和评论,从中了解民众对政策的反馈或想法。很多时候,我会在自己的演讲或对话会上,引用所读到的一些例子。

多年来,《早报》采访团队一直坚守媒体人的使命,力求为读者提供客观公正的新闻。他们为华文读者服务的精神,值得嘉奖。一份报纸的立场、风格、水平的形成,肯定不是一朝一夕。

在此,我也要特别表扬曾经担任联合早报总编辑,长达18年的林任君先生。以现在媒体业的变化速度,已经很少再有总编辑,可以那么长时间掌管一份报纸,可能已经改换行业两三次了。

任君把《早报》办(变)成一份立足于新加坡,视野广阔,受到世界华人尊重的华文报。他也提携后进,培养了接班的团队,同时让许多《早报》的办报理念内化。谢谢任君!

如今,《早报》除了为受华文教育的年长国人提供新闻,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粮食 ,也为年轻一代双语读者,提供不同于英文媒体的观点。年轻读者不但可以继续接触华文,同时还可以透过更多元的视角,更全面的了解天下事。

第二,《早报》在分析本地和国际时事课题上,经常提供精辟的见解。除了有资深的评论员对时事做深入的分析,新一代的记者也从年轻人的角度,发表看法。

观察亚太地区局势是早报优势

《早报》在大中华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及东京和首尔都有特派员。我喜欢阅读这些特派员的报道,尤其他们专栏的作品。因为这些报道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东北亚的局势发展,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一些时候,这些特派员也会分享有趣的个人经历, 让报道更有感染力。由于这些特派员是从新加坡的角度分析事件,本地读者更能产生共鸣,海外读者也会觉得报道的视角新颖。

其实,以新加坡华文媒体的视角,来观察亚太地区的局势,是《早报》的优势。近年来,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发展。亚太地区的读者,也想进一步了解其他国家对他们的看法。《早报》因此能成为区域读者获得可靠、中立新闻报道的来源。大中华地区的中文媒体不胜枚举,《早报》的报道如果同这些媒体没什么两样,对广大读者而言,便没有阅读的必要。

我很欣慰,《早报》已建立了口碑和公信力。例如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刻,《早报》呈现了各方的看法,立场不偏不倚。对大中华地区的读者来说,《早报》虽然是外国媒体,但是对这些地区的国情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够从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地看待问题。

今年4月,在中国新闻社和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 “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总榜”,《早报》 荣登榜首。同时,《早报》也在“社交媒体影响力榜”排名第一。

就如任君,在今天刊登的文章所提到的“《早报》必须顺应时代不断变革,但唯一不能变的,是它始终不渝的公信力”。其实,不只是《早报》, 我希望所有新加坡媒体都能维持高度的公信力,为读者带来高素质和可信的报道。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假新闻的年代,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早报》的副刊也很精彩 。我本身对摄影十分感兴趣,所以最近注意到《早报现在》几个月前,有个《光影》系列也获得奖,所以我特别翻了一翻。图片,文字都很清楚。所以摄影记者用手机拍摄照片,带领我们走入福建戏班后台、和地铁工程的工地等,把这些市民的生活面貌呈现给我们。这个特辑的目的原来是展现某个手机品牌的摄影功能。其实,它显现了早报记者和摄影员的高超的功夫,非常了不起。

第三,《早报》 在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社会里,是推广华族文化的支柱。例如:《早报》持续拨出宝贵版位,报道会馆和社团的最新动向。我们也不时看到《早报》通过主办或联办的方式,支持本地各种文化活动。当中就包括:华族文化节和春到河畔、还有以学生为对象的华文大比拼、新谣创作比赛《新空下》等。

另外,关心华文发展前景的读者,不时也会利用《早报》这个平台,在交流版提供反馈:例如讨论母语教学课题、一些名词是否恰当或符合本地民情。比如说,“菜市场”和国人熟悉的“巴刹”,究竟应该用哪个词语。读者们会针对这些不同课题,踊跃的交流意见。

但是,并不是每个课题,大家都能达成共识。

新加坡的华族文化是多面向的,同时不断在演变当中。所谓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也渐渐的在改变。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传统?传统是否应该配合社会的改变做出调整?这当中有许多讨论的空间。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活的东西。除了是传统的积累,也是当下生活的体现。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会。我们要如何在这个与其他种族共享的空间,推广华族文化,同时维持社会的凝聚力,这并不容易。

新加坡的华族文化,长期同其他种族文化相互交融之后,其实已经具有本土色彩了。我们也建立了独特的新加坡华人身份,这个身份除了是本地华人所认同的,也获得其他新加坡同胞的认可。

无论是华族或是其他种族,大家都是新加坡人。我们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致力于与其他同胞,一起打造更美好的新加坡 。

有关这个课题的探讨,今年2月《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联手推出名为“六封信•两个世界•一个华人社会”的专题报道。两名精通双语的年轻记者黄伟曼和袁昕,针对特选学校、华人特权等课题,交换了看法,同时对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进行了反思 。

就如新闻中心总编辑韩咏梅在她专栏中指出的,要改变一群人的身份认同,大概需要三代人的时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步骤,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历史的规律 。伟曼和袁昕的观点,显示年轻一代对新加坡华人身份和新加坡文化的看法,已经跟他们的长辈有所不同。这些年轻人生长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认为本地的多元文化色彩是独特的,不是其他国家文化的翻版。

推广华族文化是任重道远的工作,我希望所有的华社组织包括《早报》,能够齐心协力,推出更多新颖的活动,鼓励更多人来参与这项文化工程,让薪火相传。同时,加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

《早报》在推动和传承文化之外,也关怀社会。2014年《早报》和《晚报》开始主办“早晚陪你看报纸”活动,由新闻工作者到组屋区为年长者讲解时事和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是新一代的讲古先生。他们也培训华社自助会的义工,一起这么做。听说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很受欢迎,不少社区知道后,纷纷邀请《早报》到他们的邻里办活动。

现在,《早报》的义工更教导年长者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看报纸,帮助年长者一起迈向智慧国的愿景。

再过5年,就是《早报》的百年庆了。正所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家报馆要经营百年之久谈何容易。《早报》很清楚的知道要做到“长歌不散”,源远流长,就必须精益求精、不畏挑战。只要《早报》能够维持公信力,继续为读者带来高素质,可靠的报道。我有信心《早报》必能更上一层楼,前景更灿烂。

再次祝贺早报95周年快乐。

本文是李显龙总理昨晚(9月6日)在《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晚宴上的演讲,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