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青年运动年轻化祸福未卜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把投票年龄降低,对马国政治发展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档案照)
把投票年龄降低,对马国政治发展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档案照)

字体大小:

赛沙迪近日最为成功的青年政策,当属成功说服国会修改青年组织及青年发展法令,把青年的定义进一步降至30岁或以下。这当中仍有过渡性安排,让现有的超龄青年领袖得以做完本届任期。这项修改将促使马国的青年运动进一步年轻化,让刚踏出社会工作与活动的年轻声音可以更响亮地发出来,成为马国社会与政治对话的重要部分。


10多年前我30岁出头时,曾受邀代表一个青年团体出席马来西亚青年理事会的年会系列活动。其中有一场集思会,让代表们分组讨论马国未来。我还记得,我那个小组的“组长”代表另一个青年组织,但从他的外表言行看起来,俨然是其他组员的父辈的年龄。他极为“专业”地引导我们小组的讨论,应是参与过多场类似的活动。后来才知道,那人当时已60多岁,搞了30多年的青年运动,算是一名“老神在在”的“青年”领袖。


马国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因为青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政府颇为关注青年运动的发展,在联邦与州的层次皆有主管青年事务的部门。但自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马国对青年的定义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许多青年运动(包括社会经济型与政治型的)活跃分子,从10多岁开始参与青年运动,有者一步一步往上爬,有者一飞冲天很快就坐上领导位子。不论他们在青年运动里的迁升速度快慢,共同的特点就是其中好一部分没有从青年运动“毕业”到更为主流的社会或政治运动,而是如上述的“万年”青年领袖般继续霸着领导位子而不肯退下来,使得相关青年组织里,许多更为“年轻”的青年无从上位当领导。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