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铮,张建伟:以色列为何频繁陷入组阁困境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法新社)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法新社)

字体大小:

以色列在9月17日举行的议会选举再陷僵局,由总理内坦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获得议会120个席位中的31席,由甘茨领导的蓝白党则拿下32席。在以色列今年第二次议会选举中,仍然没有政党可以顺利组成执政联盟。


在今年4月9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利库德集团在议会120个席位中获得35席,总统授权其党魁内坦亚胡在法定组阁期42天内完成组阁,但是截至最后期限的5月29日,内坦亚胡未能完成组阁。利库德集团为防止组阁权易手,于5月29日晚经过两轮投票,最终以74票赞成、45票反对的结果,决定解散议会并于今年9月17日重新举行议会选举。 为何组阁政治困境在以色列会频繁出现呢?本文试图从色列历次议会选举情况入手分析,在基础上挖掘其“组阁困境”背后的制度根源与社会根源。


历史上的政党组阁模式
以色列1947年建国以来共举行了21届议会选举,但是由于政府更迭频繁,造成了内阁的届数远多于议会的届数。政府频繁更迭的重要根源是,自其建国以来,从未有哪个政党能够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过半数议席,基本上每届政府都是多党联合政府,政党之间很容易就政策问题或人事安排问题而爆发冲突,进而给政府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而按照政党在议会中的力量分布情况,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大致经过了三种组阁模式,分别是主导型组阁模式、相对均势型组阁模式、边缘碎分型组阁模式。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