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无”则变 变则通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今年初抵达墨尔本后不久,我便约了早已移民当地的大学同学见面。因知道我们只来一年,热心的朋友借给了我们不少儿童用品、小家具等,更热情地送上一大袋各式各样的环保袋与购物袋。

务实的朋友很认真地说:“你们别笑,拿着就是了”

对于朋友的用心,我们感谢的同时,也很是纳闷——需要这么多购物袋吗?直到前往超市、大型商场购物,才体会到朋友的贴心之举。

原来早在一年多前,当地数个连锁超市集团已自发停止免费分发塑料袋给顾客。上个月,维多利亚州更是全面实施禁塑令。

从11月1日起,所有厚度不到35微米的一次性塑料袋,无论可降解与否,只要厚度无法让消费者二次使用,都被维州全面禁止。这意味着维州所有超市、杂货店、巴刹、餐厅、外卖等,都不再允许提供一次性塑料袋。

若个人被发现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将遭罚款6000澳元(约5548新元);企业则可被罚3万澳元(约2万7742元新元)。

跟当地人聊下来,发现不少人其实并没有因新禁令而方寸大乱,生活也没严重受影响。相反地,不少人自一年多前各大超市停止分发塑料袋起,已逐渐养成出门带购物袋的习惯。更何况这里多数人出门开车,即使没带,多跑几次,只要能拿上车也就没问题了。

对于年轻一辈的墨尔本人来说,信息的普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不少人都了解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变,支持禁塑令。即使因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而不满禁令的人,在环保的名义下,也仍不得不支持。

至于年长一辈的墨尔本人,他们对待禁令则显现出“既来之,则安之”的为人处世态度。一些年长者就告诉我:“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有的,顶多就是回到从前,拿纸箱装东西的日子。”

然而没了免费塑料袋还是繁衍出另一问题——少了免费垃圾袋来源,使得不少人不得不购买专门用来丢垃圾的塑料垃圾袋。

少了购物塑料袋,多了垃圾塑料袋,似乎又回到原点。但若仔细想想,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塑料材质尚且不谈,较明显的莫过于使用者心态上的区别。由于后者是自己花钱买的,用起来时会较为谨慎。

“意识”与“谨慎”其实正是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较重要的两大关键。因为意识提高所以谨慎、减少甚至不再使用,相信是包括澳大利亚与新加坡在内,许多国家都希望取得的效果。

所以,得知职总平价超市为期一个月的无塑料袋试验计划得到七成消费者的支持,决定将计划延长一年,并扩大至旗下25家超市和便利商店的消息时,我是乐见其成的。

国家环境局的“生命周期评估”研究就发现,要是改用环保购物袋,一个环保袋可代替125个塑料袋或可分解袋,或52个纸袋。

职总平价超市愿意带头不再分发免费塑料袋,不但能起到良好的领头作用,以它在新加坡的影响力,或有可能如墨尔本的连锁超市那样,逐渐改变人们的习惯,多使用环保袋。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所释放出的环保信息,料也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最终多少人会因此而稍加改变生活习惯?会否推展至更多超市?其他商家会否加入行列?这些都令人期待。

但少了免费垃圾袋来源,会否间接影响公共卫生?大家会不会改而购买垃圾塑料袋?这笔额外开销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是否真的能显著减少塑料垃圾?这也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论如何,“无”则变,变则通,无论何时何事,地球始终会照样转;少了些塑料袋,日子还是得照样过。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