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耀:浅谈知识产权评估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左二)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左一),在主导推动2030年新加坡知识产权策略的跨机构委员会担任正副主席。他们在2021年4月26日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于记者会上正式推介这个策略蓝图。(海峡时报)
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左二)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左一),在主导推动2030年新加坡知识产权策略的跨机构委员会担任正副主席。他们在2021年4月26日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于记者会上正式推介这个策略蓝图。(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新加坡近期公布了2030年知识产权策略蓝图,并为知识产权融资建立国际标准,这可以说是大势之趋。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创新和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缺乏权威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更缺乏值得信赖的评估生态环境,所以知识产权转化率很低。

“知识产权”这四个字认识的人很多,理解其内涵的人很少。它的英文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中国大陆翻译成知识产权,台湾称为智慧财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台湾称之为智慧财产,由于智慧财产是无形(体)财产,通过无形的权力许可、转移等来完成,它不同于有形的财产,可通过实物的交付实现交易,大陆未形成统一的词汇,也统称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评估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估值;而知识产权融资的最关键部分就是知识产权估值,比如专利估值。

对于专利估值,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由于创新的非必然性,用同样的成本无法必然产生相关的专利技术;市场法是通过同样或类似专利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类比来估测专利的价值;收益法是根据专利带来的超额收益,并通过一定的折现方法来对专利估值。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被市场接受且常用的是收益法,细分它又包括当下收益和未来收益。也就是说专利估值是动态变化的,必须通过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才能更加合理。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