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国荣:华文报业传承文化功不可没

字体大小:

萧国荣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目前正主办《无限江山笔底收:新加坡早期中文报业》特展,笔者抽空参观,增广见闻,获益良多。此特展除了让公众了解中文报业二战前横跨60年代的发展,以及报章对中国和海外华人的巨大影响之外,也使公众意识到本地早期华文报业的兴盛不仅激发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滋养了本地文化的发展。

原来,早期的华文报业和中国大陆有密切的关系,而《叻报》与《星报》等报章是东南亚华人社群获取中国资讯的重要管道。据了解,由于一些知识分子因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为了避难便来到了南洋,在报社任职。比如,傅无闷曾担任《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的主编,而郁达夫则曾担任《星洲日报》的文艺编辑。

笔者发现,早期南来的报人以及相关报章的内容方面,其侨民意识较为浓厚。据知,日本于1942年占领新加坡之前,新加坡是东南亚华文报的中心,是传播思想的根据地,报纸则是教育公众、引导民意和关注中国政局发展的主要平台。

1945年以后,随着二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后采取锁国政策,使到身处本地的中国侨民意识到回国越来越难。

于是,他们就开始将自己视为本地居民,将战后本地中文报纸内容的重心从中国逐渐转移到新加坡。从此,南洋色彩逐渐抬头,也影响了本地文学的发展。

本地早期华文报章以1881年创立的《叻报》为起点,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通过本次特展,笔者深知在这短短数十年中,华文报业经历和面对了许多动乱与挑战,而早期南来报人默默耕耘的精神也值得敬佩。

今时今日的华文报业有别于上个世纪。随着中国崛起,以及华文报章在本地及相关区域的影响力,新加坡报业控股旗下华文媒体集团开拓了新兴业务,而且设立了数码媒体部门,将华文报业推向另一高峰。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读者除了能够在《联合早报》获取丰富的本地及海外的新闻之外,在副刊里还能品读本地的诗歌、散文、小品文等文学创作。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可陶冶性情,也能增广见闻,早报可说是为本地文坛尽一分力。

最近,《联合早报》全面改版,标题更加醒目,字体稍微放大,图文并茂加上相关数据,使读者能够在详细阅读之前先获取重要的信息。此外,为了配合这次的改版,首次推出由本地著名音乐人梁文福作词作曲的报歌《找回那感觉》。这是个崭新的尝试,笔者认为很有新鲜感,令人回味无穷。

8月初,资深前报人兼文史工作者韩山元逝世,笔者对此感到惋惜。山叔对文学、文化,尤其是南洋的历史了如指掌,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百科全书。晚晴园一向来热衷于推广本地文化,或许将来有朝一日,能够主办关于纪念山叔的文史特展,以及主办相关的讲座,让年轻一代有所启发。当然,晚晴园也可主办战后以至今日的华文报业史展览,相信公众也能从中受益。

一言以蔽之,华文报业始终是与时并进,能够带出时代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除了新闻报道之外,也持续性地传承本地文化,这可谓任重而道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