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教育压力根源在经济结构

笔者认为,不论我们如何修改教育制度,都无法阻止家庭资源投入不平等的现象。(档案照)
笔者认为,不论我们如何修改教育制度,都无法阻止家庭资源投入不平等的现象。(档案照)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交流站》7月28日刊登了两篇分别关于小一入学和小六离校会考的读者来信。这两个热门话题通常被分开来讨论,其实它们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忽略这层关系,而分开来检讨这两个政策,就有很大的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林唯信先生在《校友的子女应该优先入学吗?》一文中建议,以住家至学校的距离为分配小一新生的标准。这个标准看似公平,却忽略了最能代表家庭收入不同的便是住房。本地有许多热门小学位于私人住宅区,如果以距离为标准,那中下层收入家庭的子女进入这些学校的机会近乎零。而其他热门小学大多位于成熟组屋区,收入较高的家庭能在转售市场购买或租住这些学校附近的组屋,这将降低较低收入家庭子女进入这些学校的概率。因此,这个政策将扩大热门和邻里学校之间学生家庭收入的鸿沟。

另一方面,林先生或许误认为热门小学的校友都是精英。当然,之所以成为热门小学,主要是多年来学生的平均小六会考成绩较为特出。不过,小学不过是个人学习生涯的第一个阶段,进入热门小学校并不一定都能成为精英。而有些邻里学校,经过校长和教师团队多年的良好经营,也成为热门小学,这些学校的校友大部分并不来自精英家庭。

小结以上的分析,纵使现有的小一入学制度有些不平等,但换以距离为标准,也不一定更加平等和更好地防止学校精英化。其实,这个不平等的现象,到了小六会考便会“大洗牌”。小六会考不但可以衡量一个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果,也能消除之前小一入学的不平等因素,因为所有学生在同一个标准竞争进入中学。如果没有小六会考,许多热门学校的学生将会在一起12年。这将出现林先生所担忧的情况,减少不同背景学生的接触机会。而小一入学竞争将更加激烈,有能力的家长将投入更多资源,以确保他们的子女进入热门学校。

因此,小六会考是不能废除的。或许有些人认为,中学可以用其他标准来衡量收生,如才华或领导能力。但笔者认为,除了极少数特出的儿童,大部分12岁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如果增加衡量标准,只会加重压力。而较多资源的家庭也能较好地培养子女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李环颖读者在《“从生活中来”考试有助减轻压力》一文中建议小六考试应结合生活体验,资源较多的家庭能给子女较好的生活体验,如带他们出国旅游或观赏艺术表演,因而他们在这方式的考试表现也会比较好。

不论我们如何修改教育制度,都无法阻止家庭资源投入不平等的现象。但这是文凭的错吗?专业如医生、工程师等,文凭是入行的最低标准。而其他行业,阅读和书写报告能力都是基本要求,而大学为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训练。非大学生要能够有效地与大学生竞争,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因此,我们不要因为教育压力问题,而刻意贬低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或降低大学教育的水准。

诚然,我国的教育压力问题比欧美发达国家较为严重。这主要是我国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和劳力工作者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在一个初步发展的经济里,由于后者较多,而与前者的收入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前者的数量会增加,甚至超越后者。而后者也会提高他们工作的技术含量,以提高生产力,这会缩小两个群体的收入差距。在一些发达国家,劳力工作者的收入能比美脑力工作者,所以对文凭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本地因劳动市场政策和产业缺乏多元性,而没有出现这个平衡。劳力工作者收入应该偏低的传统观念还是非常強烈。因此,要减缓教育压力问题,主要还必须从经济结构下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