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政府应带头去除“努力通胀”心态

新加坡中央商业区,人来人往的街道。(档案照)
新加坡中央商业区,人来人往的街道。(档案照)

字体大小:

近期,朋友间聊起教育部长王乙康7月25日提出的新名词“努力的通胀”(effort inflation)。作为家长,我也想凑热闹提出我的看法。

王部长说,学生过度注重考试,追求极限分数。虽然是超出比例的精力付出,但所学到的额外知识却是不成正比的,甚至由于过度操劳,而抹杀了真正的学习乐趣。

其实,我们亦可以用另一个经济术语“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来理解“努力通胀”。不断为同一个科目增加补习和作业,在达到某一水平后,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未必会更多,甚至可能停滞,乃至减少。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能使我们终身受益。过度计较考试成绩,使得人们为了物质前途(钱途)而学习,歪曲和磨灭了学习的乐趣。即便如此,为何仍有那么多有见识、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继续追捧“努力通胀”?

作为过来人(笔者有三个孩子),我觉得这是家长和学生“钻牛角尖”,执着于争取好分数。即使大家都知道80分是好成绩,但是在当前功利化社会的大环境里,我们会锲而不舍要得到81分,或更高的分数。虽然只是区区几分的差别,但在以分数为主的考试制度下,却可以影响未来的人生之路。

钻牛角尖的不只是家长和学生,政府里的一些精英政策也是如此。就以会考为例,出题教师每年所出的题目是越来越深奥,甚至有所谓的“星级”题目,目的就是要筛选出出类拔萃的精英进入名校。

在所有家长眼中,他们的孩子都是有潜能的精英,能通过恶补和“努力通胀”,争取进入名校。

现今社会太重视物质追求,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理论上,我们说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事实上,唯有争取到好分数,胜在起跑线上,进入名校,拿到奖学金,得到知名企业机构的工作,才算是成功。这个过程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特别是重要分级会考,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努力通胀”以换取高分是一种无奈。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制度,“考试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之差就淘汰在万人之下”。

根据新加坡最新出炉的2018年度社会价值观调查,继2012年和2015年,“怕输”再次蝉联最能贴切形容新加坡人的榜首。

为什么新加坡人那么怕输?有人说,这是显现竞争力强盛的正能量。我倒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一生中都必须像飞蛾扑火似的争取踏上通往成功的唯一独木桥。

就是因为输不起,孩子们越来越“早熟”,预先背读了学校仍未教的科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努力通胀”、钻牛角尖和怕输心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面对如此挑战和窘境,我们如何舒缓呢?我想,首先政府可以在宏观精英政策上起带头作用,不要陷入钻牛角尖的陷阱(例如为排名而造就了只为赢奖牌的课外活动、为拿高分而造成的填鸭式教育),以表达政府要改变现状的决心。政府也可以打造多条“成功独木桥”,例如凸显国人在人文、艺术、工匠的个人成功案例及美满人生,以逐渐纠正人民对成功的狭隘定义。

世界之大,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志向,让他们拥有学习的选择和目标,找回学习的真谛。

家长都意识到“努力通胀“的弊病,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家长仍会身不由己地掉进“努力通胀”的漩涡之中,在牛角尖中越钻越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