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对马哈迪的解读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日前访问中国。(法新社)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日前访问中国。(法新社)

字体大小:

最近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的中国之行,被一些评论形容为一场外交灾难。马哈迪在耄耋之年重作冯妇,在北京附议西方的“中国是新式殖民主义”论。许多人或许感到错愕不已,但马哈迪在政坛呼风唤雨数十年,他被正确解读了吗?

马哈迪利用国债转移视线,作为修改政策的挡箭牌。让人纳闷的是,似乎大家都跟着朝这个方向思考问题。

如果东铁和新隆高铁没有中资色彩,相信马哈迪不会持如此负面态度。

要解读马哈迪,必须40年从头细说。马哈迪年轻时,已显现出马来民族主义,他写过一本书《马来人的困境》。被问到如何看待马国华族大量外移时,马哈迪很笃定回答说,“这些人对这块土地没有归属感,由他们去吧”。

当时的马哈迪已经被认定为下一任首相。上台执政的马哈迪声称要以7000万人口为目标,很显然他并不鼓励华人多生育。

在新马分合纷争的年代,政治理念分歧和争论大致上分两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和巫统的“马来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被踢出局后,巫统的理念得以“发扬光大”,国阵其他成员党只能当附庸,无法落实也没有自己的理念,尤其是声称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华公会。

新马分家后开始浮现的一个事实是,行动党主张的“政党多元,精英领导,任人唯贤,清廉法治”,成功落实而且政绩斐然。马哈迪看在眼里,他极力要证明,巫统在马来西亚也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但是他抛不开新马那一段历史包袱。

纳吉比他年轻,所以对早期种族政治比较不积极。马哈迪指责纳吉愚蠢,指的应该是乖离了巫统斗争目标,而不是一般上被认为的“胡乱签署协议”。比纳吉还年轻的巫统少壮派凯利,甚至建议巫统应该改变方针,走多元化发展。这种转变符合全球化潮流。

新一代会对民族文化情结越来越淡化。马哈迪认为自己有大任在身,必须力挽狂澜,阻止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族群百花齐放的社会。他在延续新马合并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蛋糕要做大才好分,马哈迪是宁可蛋糕做小,还是要坚持他虚幻的民族尊严?

纳吉这一代已经抛开历史包袱,新一代对种族文化情结相对而言淡化,未来的领导层没有理由走回头路。马来西亚政治如果能够逐步中庸,国家不难发展成为现代化社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