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变薄弱

2019年起采用的华文文学O水准教材将增添一些本地文学作品,包括谢裕民的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车站》。(档案照)
2019年起采用的华文文学O水准教材将增添一些本地文学作品,包括谢裕民的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车站》。(档案照)

字体大小:

日前,《联合早报》大篇幅报道将于2019年实行的中学华文文学课程。修“完整课程”的学生,只读现当代小说六篇(一个长篇和五个短篇)与诗歌八首(唐诗宋词各两首,现代诗歌四首)。其中,两篇小说(一个长篇,一个短篇)与两首现代诗歌是本地作家作品。

目前的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包括文言文七篇、古代诗歌15首、现当代小说八篇与现代诗歌六首。其中,两篇小说与两首现代诗歌是本地作家作品。相比之下,新课程比旧课程简单多了,如果以总篇数计算,少了一半以上,减幅之大,令人咋舌。

新课程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古典文学部分异常薄弱,文言文完全删除,唐诗只读李白与杜甫作品各一首,宋词只读苏东坡与李清照作品各一首。

教育部官员说,新教材有半数是新挑选的,以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让科目保持实用,好几篇古代诗词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学作品。

文言文是珍贵文化遗产,把它删除,替代作品是否足以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见仁见智。

如果说文言文不实用,也不尽然。今日我们固然不说“文言”,但阅读与写作还是经常用到,因为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隽语箴言,多出自文言文名篇。例如“望洋兴叹”“买椟还珠”“怡然自乐”“汗出浃背”“五十步笑百步”“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它们的出处,就是这次被删除的文言文篇章。

至于古典诗词,从15首减至四首,删幅达70%以上。现今小学华文课本陆续介绍唐诗,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是乐见的发展;中学华文文学诗词部分却大幅删减,形同大泼冷水,令人失望。

在选材方面,李白、苏东坡与李清照的作品没更换,唯独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换成《春夜喜雨》。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内心的喜悦,前者是听闻官军胜利,战乱平息的喜悦;后者是有感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喜悦。虽然两篇都是佳作,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属于爱国诗,思想价值较高。杜甫作品世称“诗史”,读他的诗可了解唐代历史,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史实。把这首诗换掉,笔者认为十分可惜。

若说改变是为了引进更多本地作品,也说不通。四篇换四篇,何来增加?尽管其中一篇小说是从短篇换成长篇,改变并不明显。不过,新作品本地色彩更为浓厚,读了有助了解我国历史与文化传承,倒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部每五年检讨一次课程,这次中学华文文学课程的修订,相信跟学生每况愈下的程度有关。南华中学母语部主任,也是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陈慧敏说:“读文学能丰富人生,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的了解,拓展世界观。我们要让中学生先愿意走入文学世界,不要感觉文学与他们的差距很远,没有办法了解而却步。”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但由于担心学生学不来而削减较艰难的教材,无异削足适履,学生会否因此而踊跃报读,仍是个未知数。

1980年代教育改制后,中学华文文学(时称中华文学)课程包括中华文学作品选读与中华文学基本课题,修读的学生相当多,1992年有750人。2014年,课程大改革,删去基本课题,作品选读减去两篇独幕剧,但修读的学生每年只有约300人。可见课程删减,并不能吸引学生。

修读中学华文文学者,多数是高级华文学生,他们是高中语文特选课程的主要来源。语特课程包括古文,完全没接触古文的学生会否望而却步?到时,语特课程说不定也会来一轮删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